桃園7號(TY7)—品種資訊與實務重點
育成背景
-
親本組合:IRBLta2-PI(LTH-27)//// 桃園3號
-
命名時間:112 年 7 月通過命名為「桃園7號」
-
特色總結:維持桃園3號的大粒、穩定產量與芋香風味,同時顯著提升葉、穗稻熱病抗性。
一、農藝特性(常規田間管理)
-
株高:I 期 90.0 cm;II 期 86.4 cm
-
插秧至成熟日數:I 期 120.3 天;II 期 106.1 天
-
每叢穗數:I 期 18.9;II 期 16.7
-
一穗穎花數:I 期 70.9;II 期 71.0
-
稔實率:I 期 88.9%;II 期 85.7%
-
千粒重:I 期 26.6 g;II 期 25.0 g
-
穗長:I 期 17.2 cm;II 期 16.5 cm
-
倒伏程度:I 期 4 級(中感);II 期 2 級(中抗)
-
耐寒性:I 期 2 級(中抗);II 期 5 級(中感)
-
穗上發芽率:I 期 4.2%(1 級);II 期 11.9%(1 級)
-
脫粒率:I 期 19.2%(5 級);II 期 16.2%(5 級)
-
區域試驗產量:I 期 5,367 kg/ha;II 期 3,677 kg/ha
二、稻米品質特性
-
糙米率:I 期 80.28%;II 期 81.34%
-
白米心白+腹白+背白總和:I 期 1.68%;II 期 0.12%
註:米質理化與食味檢測顯示維持桃園3號優良外觀與芋香風味之優點。
三、病蟲害抵抗性(等級說明見下)
-
葉稻熱病:I 期「中抗」;II 期「中抗」
-
穗稻熱病:I 期「中抗–中感」;II 期「中抗」
-
紋枯病:I、II 期皆「極感」
-
白葉枯病:I 期「中抗–極感」;II 期「抗–感」(地點/生理小種差異影響)
-
褐飛蝨:幼苗期「感」、成株期「感」
-
斑飛蝨/白背飛蝨:皆「感」
等級速讀(IRBN 標準對應):
0=極抗;1–3=抗;4–5=中抗;6=中感;7–8=感;9=極感。
四、區域與示範驗證(節錄重點)
-
在桃園、楊梅、峨眉、竹北等稻熱病好發區的場外試作中,桃園7號葉、穗稻熱病均達抗~極抗/抗等級;與親本桃園3號相比,每公頃產量提高約 32–71%(依地點與年度而異)。
五、栽培與管理建議(實務向)
-
適作環境:北部與河谷、濕度偏高之病害熱區,桃園7號可明顯降低葉/穗稻熱病風險;但紋枯病易感田區須加強通風、合理密植與田間衛生。
-
收穫管理:留意 II 期較短的「插秧至成熟日數」,嚴守適期收割以兼顧完整米率與品質穩定。
速覽表(依期作列示)
農藝
-
株高:I 期 90.0 cm|II 期 86.4 cm
-
穗數:I 期 18.9|II 期 16.7
-
穗花數:I 期 70.9|II 期 71.0
-
稔實率:I 期 88.9%|II 期 85.7%
-
千粒重:I 期 26.6 g|II 期 25.0 g
-
日數:I 期 120.3 天|II 期 106.1 天
-
產量:I 期 5,367 kg/ha|II 期 3,677 kg/ha
米質
-
糙米率:I 期 80.28%|II 期 81.34%
-
心腹背白總和:I 期 1.68%|II 期 0.12%
抗性
-
葉稻熱:I 中抗|II 中抗
-
穗稻熱:I 中抗–中感|II 中抗
-
紋枯病:I 極感|II 極感
-
白葉枯:I 中抗–極感|II 抗–感
-
飛蝨類:褐飛蝨(幼苗/成株皆感)、斑飛蝨感、白背飛蝨感
以上數據均來自品種命名與區域試驗、示範試種之正式報告彙整。
寫在最後
桃園7號以「保留桃園3號的市場友好性與米質外觀」為前提,透過 Pita2 抗性導入,在高濕好發區展現穩健的稻熱病防線;若能同步強化紋枯病之環境與密度管理,對有機栽培而言,實為一個兼顧穩產與減藥的務實選擇。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