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水稻的灌排水技術
水稻生育全程的灌排水管理,對產量與稻米品質具有密切影響。水分供給不僅關係到養分吸收與光合作用效率,也影響病蟲害發生與溫室氣體排放。一般而言,秈稻品種較具耐旱性,而稉稻品種(如臺稉9號)對水分變化較敏感,因此在有機栽培中,應依品種特性與田區環境條件調整灌排水策略,以兼顧產量穩定與環境永續。
一、不同生育期的灌水管理
水稻依生育階段不同,其灌排水需求與目的各異:
- 
	插秧後初期湛水管理 
 插秧後,須維持4–6公分深水層,一期作約30–35天,二期作約20–25天。此湛水層具有三項功能:- 
		調節氣溫變化,避免低溫或高溫對秧苗生長造成逆境。 
- 
		穩定供應水分與養分,促進有效分蘗。 
- 
		抑制雜草萌發,利用還原環境抑制雜草種子發芽。 
 若此階段供水不足,田區長期處於乾濕交替狀態,將降低氮磷鉀有效性,造成分蘗減少與產量下降。 
- 
		
二、窒息病與晒田調控
窒息病為臺灣常見的水稻生理病害,主要由一期作稻草掩埋不當造成土壤強還原,產生硫化氫等有毒氣體,使根系壞死。當發生窒息病時,必須立即充分排水曝氣(晒田),以促進氧化分解有機質、提高氧化還原電位,恢復根系功能。晒田時間視病害嚴重程度而定,嚴重時可持續至臨時萎凋點為止。
一般情況下,一期作於插秧後35–40天、二期作於20–25天應例行晒田約一週,使田面乾裂。其目的包括:
晒田期間若發現葉片捲曲,應即時灌水調整,避免水分逆境過度。
三、孕穗期與抽穗期之深水灌溉
水稻一生中有兩個關鍵期須實施約7公分的深水灌溉:
- 
	幼穗分化期(幼穗長約0.2公分時)──此階段為穗粒數與雌雄蕊形成的關鍵期,需充足水分與養分。 
- 
	抽穗期──穗部抽出、開花與授粉需大量水分,以維持稔實率。 
而在孕穗期至灌漿初期,則可採用輪灌(灌後排水、再灌水)方式,兼顧水分利用與通氣性。
四、間歇性灌溉(Alternate Wetting and Drying, AWD)技術
為降低甲烷排放與節約水資源,近年來推廣**間歇性灌溉(AWD)**技術。
其核心原則為:「保持濕潤但非長期湛水」——即在田面水層退至地表下約15公分時再灌水,使土壤短暫曝氣。
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與我國田間試驗結果顯示:
- 
	AWD可節水25–30%,不影響產量; 
- 
	可降低甲烷(CH₄)排放40–60%,同時減少稻熱病與紋枯病發生; 
- 
	改善根系通氣與氮利用效率,提升肥料利用率與稻米食味品質。 
在有機栽培系統中,AWD尤為重要,因其能穩定土壤微生物群落,促進氮循環與有機質分解,減緩長期湛水造成的還原性壓力。
五、灌漿期至黃熟期的輪灌管理
水稻齊穗後18天進入灌漿中後期,上位三葉為主要光合來源,需維持穩定水分以確保穀粒充實。此階段可採3–5公分淺水灌溉至抽穗後第18天為止。若植株葉色過深(氮過量),則改採輪灌以減緩氮吸收、提升食味品質與抗倒伏性。
進入黃熟期(抽穗後18天至收穫前),上部葉仍進行光合作用,應維持3–5天輪灌一次,至收穫前5–7天斷水,使田面逐漸乾燥,降低心腹白發生,提升稻米外觀品質。
六、環境永續與未來展望
灌排水技術的核心在於平衡生產與環境。
透過間歇性灌溉、合理晒田與適期深水管理,不僅可提升水分利用效率與根系活力,亦能顯著減少甲烷與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排放,為有機稻作在面對氣候變遷與碳中和挑戰中奠定永續基礎。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中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