柚(Citrus grandis ( L.) Osbeck),又名拋、欒,英名Pummelo或Shaddock,原產中國南方及東南亞之大型柑橘類品種,其樹型變異大,葉片、花及果實,均為柑橘類果樹中最大。
臺灣柚類栽培已有超過300年歷史,包括變異及引進的品種超過20種以上,本文針對常見白肉柚類品種介紹如下。
麻豆文旦
1.品種來源及特性
麻豆文旦為一早熟優良品種,十八世紀由福建漳州引入臺南安定,而後再傳入麻豆地區,所栽植特殊甘味之文旦果實,較原安定地區所出產者果肉更柔軟多汁,經地方人士協議命名為「麻豆文旦」,栽培面積迅速增加成為麻豆名產,各地產區為求區隔,遂冠以產區名稱或成為商品名。麻豆文旦果實呈圓錐形或洋梨形,果橫徑為10~13公分,果縱徑為11~14公分,果重約0.4~0.8公斤,果皮呈淡黃綠色,絨層白色或淡粉紅色;果肉柔軟多汁,呈淡黃白色或淡粉紅色;花期 3~4月,臺灣中、南部地區在盛花後23~25週成熟,約於9月上旬,農家習慣在白露前後採收,種子無或少。糖度10~11度,酸度0.4~0.6﹪,甘味強。
2.生產現況
麻豆文旦為目前柚類果樹最主要栽培品種,全臺種植面積約4,384公頃,年產量70,465公噸,產地集中在花蓮縣、臺南市、苗栗縣、宜蘭縣、臺北縣、臺東縣及雲林縣等地(101年農業統計年報)。麻豆文旦各產區風土條件及經營管理方式有差異,影響果實品質及價格,由於果實成熟期正值中秋節,為國人最重要應景果品,以中秋節前價格最佳,造成銷售期間過度集中,易有產銷失衡問題,應加強對栽培管理之重視,並建立地區品牌,提高麻豆文旦產業之競爭力。
麻豆白柚
1.品種來源及特性
麻豆白柚相傳約於1826年,由臺南縣蔴荳口(今臺南市麻口里),陳丁通種植白柚之實生變異而來,1904年同里陳自西,向其分苗栽植,其後由陳自西繁殖苗木及推廣,1926年日本柑橘專家島田彌市至臺南考察白柚栽培及生產情形,其調查研究記錄果實品質、植株生長特性及品種之來源,稱麻豆產白柚易與其他白柚品種混淆,自1927年起遂冠以麻豆地名而稱「麻豆白柚」,栽培面積迅速增加成為麻豆特產。
麻豆白柚果實呈扁球形或短球形,果頂平,果基圓,果橫徑為14~20公分,果縱徑為13~17公分,果重約1~2.4公斤,果皮厚約1.2~2.3公分,呈淡黃色,貯藏後呈濃黃色皮稍平滑,絨層白色;果肉柔軟多汁,呈淡黃白色;花期3~4月,臺灣中、南部地區在盛花後約28~32週成熟,約於10~11月,農家習慣上以霜降季節前後採收。麻豆白柚果實糖度9~13度,酸度0.5~0.7%,風味佳,種子數為13~147粒或有時無子。
2.栽培現況
麻豆白柚全臺種植面積為736公頃,年產量13,964公噸,產地集中在臺南市、臺東縣、嘉義縣等地(101年農業統計年報),其中以臺南市麻豆區栽培面積最大、栽培歷史最悠久、果實品質最穩定。麻豆白柚果實成熟期易發生裂果,應加強果園土壤水分管理,避免土壤乾濕變化過大,並配合樹勢及肥培管理等措施,以降低裂果發生。麻豆白柚栽培面積有逐年減少之趨勢,但消費市場仍有固定之消費群,應加強果園栽培管理,改善果實品質及穩定產量,以提昇麻豆白柚產業之競爭力。
晚白柚
1.品種來源及特性
晚白柚為1920年由馬來半島新加坡引進臺灣栽培,其果肉似麻豆白柚且晚生,1926年命名為「晚白柚」。晚白柚果實較麻豆白柚為大,但較為晚生。果實呈球形或短球形,果頂豐圓,果橫徑為18~21公分,果縱徑為16~19公分,果實重量約1.5~2.5公斤。開花期3~4月,成熟期12~1月。晚白柚果實表皮平滑淡黃綠色,果皮厚約2~3cm。絨層白色,果肉白色稍具青色,肉質柔軟多汁有香氣,甘酸適和風味稍強。種子多,數達100粒左右,糖度9~11度,酸度0.5~0.6﹪。
2.栽培現況
晚白柚雖原產馬來半島,但世界上生產較分散,多集中在東南亞,有經濟栽培地區則以日本之鹿兒島等地較為著名。臺灣零星栽培分布於各地,以中、南部較為常見。
琯溪蜜柚
1.品種來源及特性
琯溪蜜柚原產福建平和,約於1974年由東南亞引進栽培。琯溪蜜柚葉大較厚,闊披針形。果實最大,短球形或闊圓錐形,果頂廣平。大果橫徑為22~24公分,果縱為20~22公分,果重約3~4公斤。開花期3-4月,成熟期10-11月。果皮厚約2~ 3公分,果皮淡黃綠色,油胞香氣濃郁。果肉黃白色,砂襄基部有紅暈,果肉柔嫩多汁,味甜芳香。種子無或少,糖度9-12度,酸度0.4-0.5﹪。
2.栽培現況:
琯溪蜜柚零星分布於全臺各地,以二水鄉、永靖鄉及竹崎鄉栽培較集中。
(文/圖 張汶肇)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