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核病
初期在地際莖部產生水浸狀軟腐病斑,以後病斑部覆蓋白色菌絲團,造成組織水浸狀軟化,最後崩解,後期會在罹病組織上產生淡褐色膠狀菇形的子囊盤,可釋放子囊孢子,可藉空氣傳播。
罹病組織上所產生的菌核可在土壤或介質中存活極長時間,遇環境適合時,菌核可伸出子囊盤,並噴出子囊孢子,可藉風傳佈至附近田間的寄主上。子囊孢子若噴在葉片上或花器上,初期呈水浸狀病斑,後期組織褐化軟腐,若菌核存活於苗床,極易在育苗期造成幼苗死亡。罹病組織上之白色菌絲可經植株組織互相接觸而傳播至鄰近植株,亦可由掉落於土壤中之罹病組織經土壤傳播至其他植株。
本菌菌絲可在植株組織中越冬或越夏,土壤之含水量、溫度及土壤微生物相均會影響菌核之殘存,氮肥過高之田區有利於本病之發生。尤其菌核發芽形成子囊盤之後,菌核更易被土壤中之其他微生物侵害,導致菌核之腐壞。埋在35℃溫度之土中,六週後感染源密度降低90%,而在土壤表面之菌核由於風乾後又再度濕潤,菌核分泌出營養物,使土壤微生物繁生,加速菌核之瓦解,故二週後感染源密度降低60%。
本病病原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 (Lib.) de Bary=(Whetzeliniasclerotiorum(.) Korf and Dumnot)屬子囊菌綱(Ascomycetes),盤菌類(Discomycetes),柔膜菌目(Helotiales),菌核菌科(Sclerotiniaceae)真菌,可產生如鼠糞狀之菌核,大小約為0.38-12×0.2-0.4厘米,菌核外圍厚壁,外皮含黑色素,內為薄壁細胞之髓部。在低溫(15-18℃)高濕下,經3-4週菌核上可產生漏斗狀的子囊盤,盤皿直徑約3-4厘米,上面著生大量圓筒狀子囊,大小約91-128×6-9μm。成熟的子囊遇大氣濕度變化大或下雨時,囊中的子囊孢子可直接強力噴射至空中。子囊孢子單胞,橢圓形,大小約9-14 ×3-6μm,為主要的初次感染源。
菜豆菌核病 | 蜞麟菊菌核病 |
胡蘿蔔 | 十字花科 |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藥物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