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保護資訊 / 作物整合管理 / 癌腫病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癌腫病
發文日:102/09/05

癌腫病

玫瑰癌腫病

 

病徵:

腫瘤病通常發生在地基部或枝條修剪處,有時葉柄及根也會發生。初期在被害部表面形成小之突起,以後腫瘤漸漸變大,腫瘤之直徑由0.5 公分至10 公分左右;腫瘤為圓形~不規則形,表面粗糙;新形成之腫瘤為淡綠色或白色,其組織柔軟;而老化後之腫瘤,呈黑色且木質化,腫瘤外部會脫落。腫瘤病不一定會導致植株死亡,但會影響植物生長,造成樹勢衰弱及矮化等現象,而腫瘤形成之位置與本病對玫瑰之影響也有密切之關係,長在地基部之腫瘤較長在根或枝條頂端者對玫瑰之生長影響較大。

 

病原菌:

本病害由病原細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onn. 所引起。病原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桿狀,有1~4條鞭毛,具游動性。病原菌之寄主範圍相當廣泛,至少可感染138科588屬1193種以上的植物,主要為害雙子葉植物,但也感染少數的單子葉植物及裸子植物,其中較具經濟重要性之寄主有桃、梨、蘋果、杏、葡萄等果樹類,玫瑰、菊花等觀賞植物,及松、樺木、白楊等森林植物。
 

發生生態及傳播途徑:

病原細菌由傷口侵入,傷口之產生包括修剪、嫁接、耕作時產生之傷害、昆蟲咀嚼、強風造成枝條擦傷及側根形成時等等。病原細菌最適感染環境為24℃及高濕,此環境下約需24~48小時方能完成侵入感染;病原細菌侵入植物後,其內質體DNA便轉移到植物細胞內染色體上,使傷口附近之植物細胞變成腫瘤細胞,此些細胞便開始大量分裂增殖及肥大,而形成腫瘤;病原細菌侵入植物後到腫瘤形成,因寄主種類、寄主植物生長狀況及環境而有差異,從一星期到數月都有可能。一般颱風過後,腫瘤病會在地上部枝條嚴重發生。病原菌大量存在新形成腫瘤之表面附近,因而修剪工具剪到腫瘤後,會藉由剪刀將病原細菌傳播到健康植株;而老化後之腫瘤部份組織會脫落,病原細菌會被釋放出,並藉由土壤之搬移或水流傳播;如無寄主植物存在,病原細菌族群會在土壤中漸漸減少,不過病原菌可在土中存活至少2年。

 

防治方法:

(一) 使用無病原存在之健康種苗。

(二) 種植耐病品種:目前本省栽種之玫瑰品種中,以愛斯基摩及迪斯可二個品種最感病,而莎蔓莎則較耐病。

(三) 種植或耕作時,避免傷害根或莖基部,成為病原細菌侵入途徑。

(四) 修剪工具可用酒精、0.5%次氯酸鈉或熱水進行消毒。

(五) 修剪後之傷口應保持乾燥,以避免病原菌侵入感染。

(六) 發現罹病時,應立即剪除罹病枝條並移除罹病植株,以減少感染源。

(七) 國外應用細菌Agrobacterium radiabacter strain 84 作為生物防治用,可有效降低腫瘤病為害。

(八) 可與單子葉植物輪作,以降低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