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徵及發生生態:
病原細菌主要為害檬果的果實、葉片及枝條,尤以近成熟期之果實較易被感染。目前臺灣栽培之品種均可被感染,但品種間之感病性有差異,以晚熟之凱特品種受害最為嚴重,病害之防治亦較困難。
葉片或枝條被感染時,依當時氣溫之高低,約二天至一個月內開始出現病斑。病斑初為水浸狀,而後轉為綠褐色,稍為凸起,最後成為黑色。病斑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公分不等,不規則狀,易與炭疽病造成之病斑區別。在葉片上形成之病斑,有時會有黃色暈圈,並造成空洞,嚴重時引起落葉。落葉前,病斑會形成綠島。枝條被感染時,會引起流膠,嚴重時造成枝枯與樹幹潰瘍。果實被感染時,約二至五天即開始出現病徵,病斑初為水浸狀,稍為隆起,最後轉成為黑色,並呈星狀破裂,病斑並侵入果肉主組織向內蔓延。幼果染病後,會引起完全落果。近成熟果染病後,亦會引起部份落果;未掉落之果實,亦因果肉腐敗或外觀醜陋,而喪失商品價值。在果實、枝條或樹幹上形成之檬果黑斑病病斑上,經常滲出乳白色之菌泥,內含大量之病原細菌,為病害之感染與傳播源。
病害全年均可發生,在颱風季節與風力較強之地區,黑斑病對檬果之為害較炭疽病為甚。病原細菌可在罹病之葉片、枝條及樹幹上存活十個月以上,為翌年春天之主要初次感染原。病原細菌之傳播,必須靠風雨或露水之攜帶;侵染檬果葉片與枝條時,需有傷口;但細菌可直接侵入未受傷之果實。每年春天,氣溫回升時,老病斑內之細菌便可被雨水或露水帶至幼果或受傷之枝葉上,侵入感染,引起落果。試驗顯示,降雨與露水為誘發病害之重要氣象因子。由於水份與傷口為病原細菌散播與侵染之必備條件,因此風力較強之地區,或夏秋季之颱風季節,病害之蔓延就十分迅速與嚴重,常造成大量之落葉、落果及枝枯,尤以晚熟之凱特品種為最。
發生盛期:
夏天高溫期(25℃以上),風力強或颱風季節。
最佳防治時期:
田區發現病斑出現時。
管理策略:
1、果實採收後,剪除罹病枝葉與清除地面病葉,以降低病原細菌密度。
2、風力較強之地區,應種植防風林或加設防風設施;並避免栽植晚熟之感病品種,以避開颱風季節。
3、愛文果園內,避免間植凱特、在來種等感病品種。尤其樹型高大之在來種,因施藥不易,均應鋸除,以降低感染源。
4、生理落果期停止時,果實以紙袋套袋。
5、使用登記藥劑。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農業藥物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