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植物保護資訊 / 蟲害防治 / 粉蝨傳播番茄及瓜類上重要植物的病毒與防治措施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粉蝨傳播番茄及瓜類上重要植物的病毒與防治措施
發文日:104/12/24

粉蝨傳播番茄及瓜類上重要植物的病毒與防治措施


文章來源:農業藥物試驗所/黃莉欣

  煙草粉蝨(Bemisia tabaci)會受其寄主植物的影響導致外部形態多所變異,故煙草粉蝨被認為是一個複合種群,目前至少有24型生物小種(biotype)。1980年代煙草粉蝨生物小種B型在美國被發現之後,因寄主範圍不斷地擴增,而快速地擴散至世界各地,除直接為害寄主植物外,也是重要植物病毒的媒介,至今已成為全世界農作物上極具威脅的重要害蟲。

  1993年煙草粉蝨生物小種B型被提升為一新種,命名為銀葉粉蝨(Bemisia argentifolli)。之後,銀葉粉蝨之分類地位被受到質疑,多位學者認為煙草粉蝨生物小種B型不適合提升為一新種,認為仍應以煙草粉蝨生物小種B型來稱之較為適當。台灣重要蔬果作物上發生的粉蝨仍以煙草粉蝨生物小種B型為優勢種類。其繁殖能力強,成蟲密度高時其分泌的蜜露常使果實如香瓜、番茄表面蒙上一層黑灰色狀的粉層,影響外觀及市場價值。除此之外,粉蝨也可傳播植物病毒尤其在番茄及瓜類作物上,影響植株正常發育。粉蝨在番茄及瓜類上主要傳播番茄黃化捲葉病及南瓜捲葉病毒,苗期感染後新梢葉片捲曲,愈長愈小,甚至無法展開,影響開花結果;近幾年在番茄及瓜類上發現新病毒番茄褪綠病毒及瓜類褪綠黃化病毒也是由粉蝨所傳播。

  植物病毒無藥可醫,除健康種苗外,種植後以降低田間罹病株的數量及媒介昆蟲的密度,減少病毒病的蔓延為主要防治措略。由於粉蝨增長速率快,成蟲又具移動性,一旦密度升高,傳播植物病毒的速度更加快速且明顯,因此,對粉蝨的管理建議應採取整合性的方法,建議防範措施如下:

  一、育苗場粉蝨的控制:

  建議在設施內育苗,並設置黃色黏紙,建議粉蝨密度應控制在3隻/黏紙以下。種苗出場前應先施用系統性殺蟲劑,以降低種植至本田時,立即遭受粉蝨成蟲取食為害及傳播病毒的機會。

  二、本田內粉蝨防治:

  建議本田定植前即開始設置黃色黏紙,每10-15公尺至少設置1張,以監測入侵粉蝨數量,同時作為輔助防治用。定植後1週應施藥一次,以防治入侵的粉蝨成蟲,隨後再依害蟲密度適時施藥防治;防治用藥種類可參考植保手冊或至藥毒所網站查詢,選用之藥劑應輪替使用,以減緩害蟲抗藥性的產生。

  三、栽培防治:

  儘量避免栽培感病品種並避開粉蝨發生的高峰期種植。簡易設施栽培可以降低粉蝨的為害,但必需加強入口的阻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