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組/劉曉龍、林義福、鄭裕信
近年來由於世界各地陸續發生禽類的病毒性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 簡稱禽流感),已造成許多國家禽肉之出口受到嚴重衝擊。
臺灣能維持禽流感非疫區,主要歸功於因應禽流感之生物安全防範及自衛防疫之確實監控。養雞場之生物安全防範,廣泛之定義,是指防範所有可能導致引起禽病或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雞群的措施。
一般預防雞病最好的方法,首先是讓所有的雞隻及雞舍,處在無污染的空氣以及一個乾淨的環境中。台灣處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病原菌繁殖迅速,且一般家禽場之雞隻飼養密度偏高,雞舍空閒期短,生物安全之重要性更需特別強調,因為病原菌(包括病毒、細菌及寄生蟲)之感染可藉由各種不同管道而散播。雞隻一旦感染到病源,會有生長不良及產蛋率下降的情況,如疫苗使用不當,在免疫抵抗能力不足之狀況下,更易造成較高之死亡損失,因此對生物安全之各種不同的重要措施及指標必須加以重視落實。
一般養(種)雞業者都會有防疫措施之概念,如雞場與外界之隔離,雞舍及四周環境定期消毒、讓病原菌無法滋生繁殖,於入口處放消毒藥水,避免人、車將病菌帶入、藉圍網等阻絶飛鳥走獸等可能帶原者,當然還有疫苗的接種。近年來面對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及政府推動生產履歷之決心。例如:人畜共通傳染病如沙門氏桿菌症以及動物福祉的問題亦日受重視。因此亟需建立養雞場之生物安全防範及病原菌控制模式。
二、養雞場生物安全防護之回顧
養雞場為什麼要做“生物安全”防範?養雞業者常會自問為什麼我們要如此強調生物安全?為什麼種雞場、養雞場要花費這麼多的費用在生物安全上?答案其實很簡單:為了保護種雞至商用雞免除病原菌之危害,提供最佳品質之雞群,來生產無病原菌污染及無化學藥物殘留之禽蛋產品,以達到最佳之生產效率及更好的禽蛋產品以增加收益。因此強調種雞場及一般養雞場生物安全防護之重要不言而喻:
(1)養(種)雞場之地點、雞舍規劃與飼養量
養(種)雞場之設置地點決定雞場經營之成敗,場區之隔離性及場區內佈局之合理,實施科學化設計之多重隔離及立體防禦之觀念為目標,提高生物安全化程度。根據養(種)雞場規模的大小,從入場到進入雞舍的區間動線,設立三級甚至三級以上的隔離屏障,阻絶一切可能人為之帶原菌。
種雞群和商用雞群應分區飼養,種雞區應放在防疫上的最優先位置,育雛育成雞舍又優於成年雞的地位。例如:種雞場之周圍環境有綠色樹林環繞及牧草地作為區隔,不但景色優美,亦可形成得天獨厚的天然防疫屏障如圖 1。雞場的位置與外界愈隔離,愈容易有妥善的生物安全隔離效果,包含進入場區車輛的消毒噴霧設施如圖 2。它可以有效地對抗廣泛的疾病。
然而,事實上台灣各雞場的建場位置並未受到進一步規範,因此雞場間往往很難有生物安全之距離考量。而且,雞場的設定位置往往很難被輕易地設限及搬遷。唯一之方法即儘可能用圍籬去清楚區分本身之乾淨區與臨近之污染區來隔離雞場。其次為人員進入雞場需於通道處設置淋浴設施更換衣服及鞋子。淋浴不是為了可以清除所有可能的感染,而是淋浴可以迫使工作人員或訪客將他們身上的衣服、鞋子及其他攜帶物留在外面之污染區。而且強迫淋浴亦可減少想要進入雞場的人數。
高密度飼養的養雞地區往往會有較高的危險性。因為工作人員較多、飼料車、運雞車等等在這個區內的走動較頻繁,更增加了傳播污染原的危險性。因此,雞場愈大或愈密集,要維持一個高生物安全的困難度就愈高。大型雞場很自然地會有更多的野鳥、野鼠、人類、車輛的流動,因此,採行小型或中型的雞場規模,分散飼養於不同地區之飼養方式值得規範及推動。
例如:法國紅牌標簽(Label Rouge)源起於1960年代,是由一群生產業者所發起,當時該等生產業者在僅為一個共同理念「生產高品質的雞」而聚合一起,並自訂共同遵守之生產規範。紅牌標簽雞飼養舍之生產規範為:m2舍內面積最多飼養11隻,每棟雞舍舍內面積最大為400 m2,即每棟雞舍設限飼養4400隻以下,自然光照,每個契養戶,每場僅能飼養四棟,即每場每批最多進雛隻數/出雞隻數為17,600隻,六週後可外放草地運動場。有圍籬運動場最少需提供2 m2運動面積/隻,無圍籬自由放牧最少需提供4 m2運動面積/隻或無限制運動面積。閹公雞飼養舍:每m2舍內面積最多飼養11隻(閹前),閹後至屠宰時為每m2舍內面積飼養6.25隻,每棟雞舍舍內面積最大為400 m2即每棟雞舍設限飼養2500隻以下,自然光照,每個契養戶,即每場每批最多進雛隻數/出雞隻數為5000隻,由於限制產量,疾病控制較容易,產銷失衡的問題較少、生產污染問題少,限量生產品質及價格都能保持一定的水準。
禁止未經授權之複製或下載等用於營利行為,違者依法必究。 農業部 版權所有 © 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維護單位: 畜產試驗所 最佳瀏覽狀態為 IE7.0 以上, 1024*768 解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