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鵝同精研社 / 產業概況 / 畜牧科技之研發創新機制與成果評估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畜牧科技之研發創新機制與成果評估
發文日:98/04/20

文/彰化種畜繁殖場 賈玉祥、粘碧珠

ㄧ、前言

2004年是臺灣養鵝產業中要分水嶺,2004年之前養鵝產業養鵝人家半年養鵝半年養番鴨,2004年之後由於彰化種畜繁殖場(以下簡稱本場)與學術研究機構組成之輔導團隊將環控鵝舍光照調控技術成功應用在民間種鵝場,使得臺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可商業化運轉全年生產鵝肉國家,本場開始輔導養鵝產業企業化經營,並於2006年鵝肉成功外銷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外銷鵝肉國家。

本場自1974年第ㄧ次自美國引進白羅曼鵝品種,帶動國內白羅曼鵝飼養風潮,目前白羅曼鵝業成為臺灣肉鵝生產之主要品種,佔有97 %以上市場,依據2007年農業統計年報顯示,鵝之年產量約600餘萬隻,養鵝產值達20億元,可見其重要性,唯當前養鵝業者對選種技術觀念及品種之觀念較為缺乏,業者常自國外引進大體型鵝隻,與本地鵝隻雜交以解決上市體重不足,然缺乏育種技術且種源控制於國外育種場,需定期引種作為繁殖之需,鑑於此,本場業育成具有適合亞熱帶環境之優良新品系(北斗白鵝),並建立健康鵝隻供應體系。本場將在有限經費及人力,集中全力將上開二項研發成果落實於業界,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二、過程面/連結面(創新技術研發轉化)

過去三十年白羅曼鵝品種由於長得快肉質佳之特性,一直是國內主流品種,然單一品種養殖方式,在養鵝業者缺乏選種技術及品種觀念下,批次飼養大小隻情況屢見不鮮,嚴重影響業者收入企需解決。

本場北斗白鵝新品系育成,即可解決上開大小隻問題。在閉鎖族群選育方式下,本場第一階段選育工作自1994年起至2001年,共繁殖7代;第二階段之選育工作以2001年所留存之優良種鵝群為親代進行體重之選拔,選育種鵝13世代,共計公與母鵝各1,047與1,205隻參與性能檢定,第二階段之選拔百分比,公鵝為14.9-36. 8%,母鵝為43.1-82.0%。經過13世代選育高體重性狀的鵝群,並具有遺傳改進的結果,已成為具高體重且有雜交優勢特質之北斗白鵝新品系,可供應國內種鵝業者之種鵝需求。

另臺灣自然環境下受日照及溫度之影響,正常產期母鵝產蛋期間約自10月至翌年5月間,而該期間之1-3月為盛產期,休產期則為每年6-9月間。研究認為鵝屬於季節性生殖之動物,一年之間受到光照刺激而有繁殖期及非繁殖期,利用環控鵝舍之光照調控技術改變種鵝產蛋季節,本場以建立夏季光照調控技術之模式,以成功誘發種鵝產蛋季節,可使鵝隻於環控鵝舍內產蛋達到與自然光照條件相似,帶動國內養鵝產業科技化,全年生產新鮮鵝肉上市。

三、產出面(創新模式)

本場北斗白鵝新品系業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命名審核中,經命名公告後,將以種鵝方式推廣,預計推廣公雛鵝數量為98年800隻及99年為6,500隻,100年之後每年推廣10,000隻,上開推廣公鵝若以公母比1:4換算,至100年可生產雜交商用鵝隻約52萬隻,之後約可影響120萬隻肉鵝,可佔臺灣年屠宰量約17%。

本場已建立光照調控技術誘發種鵝於非生殖季節生產之模式,並對育成鵝及種鵝隻光照技術調控對種鵝繁殖性能之研究已有成果,以2007年為例民間利用上開環控鵝舍之光照調控技術,在非繁殖季節約生產170餘萬隻肉鵝上市。

另本場對環控舍內之管理技術,發現有、無供應水池予鵝隻對其初產期、高峰期及減產期之產蛋性能無影響,建立環控鵝舍無供應水池之飼養模式,每月則可減少61 m3廢水處理,這種飼養方式將可減少用水量及處理廢水所需額外成本。同期研究亦發現種鵝增加光照強度至300流明可增加每隻母鵝產蛋數及公鵝精子活力及精子數。

四、成果評估

建立新品種-本品系為育種之肉用種鵝,適合作為商業生產之父系,若與民間雜交母鵝配種,生產商用肉鵝,提供農民飼養,以改進商用肉鵝之生長性能。建立臺灣鵝隻新品系,減少對國外品系之依賴。可影響臺灣肉鵝產業之7-8%產量,影響層面極大,創造養鵝產業新利機。

環控鵝舍光照調控技術-本場已建立種鵝誘發產蛋技術模式,可使夏季有雛鵝生產,解決市場供需問題。環控舍內增加光照強度可使鵝隻產蛋數增加約30%,亦增加雛鵝生產量。建立環控鵝舍無供應水池之種鵝飼養新模式,可減少種鵝廢水量及處理成本。

五、結論與未來展望

彰化場高體重白羅曼品系經田間試驗得知本品系之雜交肉鵝於夏季飼養12週齡可達5.1公斤,符合市場需求已進入繁殖推廣階段。對於鵝之品系選育除了持續對高體重做選拔外,將另選育高產蛋白羅曼品系,以增加鵝隻產蛋數,增加養鵝利潤。

環控鵝舍內光照調控及管理技術之建立以趨成熟,本場已可利用光照調控成功控制種鵝產蛋期間。養鵝業者對環控鵝舍內種鵝生產後期之種蛋孵化及受精率降低原因,未來將積極探討及開發新管理方法以解決此原因。

未來養鵝科技研發的發展方向,在技術研發方面將持續選育具有本國競爭優勢及特色化之鵝品種(系),配合飼料營養、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研發,積極落實產業需求,朝向「亞太種畜禽中心建立」之鵝種源輸出國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