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鵝同精研社 / 經營管理 / 鵝環控技術研發歷程與應用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鵝環控技術研發歷程與應用
發文日:102/10/04
鵝環控技術研發歷程與應用

白羅曼鵝為臺灣肉鵝生產主要品種,佔有市場率97%。以目前調查種鵝之飼養數量約30萬隻,顯然種鵝的生產效率偏低。利用環控鵝舍配合光照調節,做為鵝隻產期調節,並於4-10月期間使鵝隻產蛋,於非季節生殖時生產雛鵝,即民間業者俗稱之「倒頭鵝」,目前此項技術於養鵝業界未臻成熟,在20年前,由南投縣竹山鎮少許養鵝農民,利用先天條件氣候,生產倒頭鵝,當時雛鵝單價少200-300元/隻,但生產雛鵝數量不多,顯示出台灣農民求知及創新能力。

本場於民國78年起即開始著手環控技術之開發,先由葉場長力子、賴股長銘癸及胡助理研究員見龍著手進行光照調控計畫後,葉場長力子、李場長舜榮、邱助理研究員作相、王助理研究員勝德及鄭副所長裕信也先後至法國農業研究院取經,加上後來陳場長立人及王助理研究員錦盟之光照試驗,可見本場重視該技術之程度。最近幾年由於養鵝業者迫切需要環控技術,經賈場長玉祥帶領吳主任國欽、張助理研究員伸彰及林助理研究員旻蓉等研究同仁著手進行有關環控鵝舍內白羅曼鵝受精率及產蛋性能之改善等產業實際面多項計畫,在此,需特別感謝鄭副所長裕信,因他提供的建議,讓我對光照調節種鵝繁殖性能,有更深入的想法。

民國94年進行環控鵝舍研究,發現第2產次之母鵝群,其產蛋數為62-68枚,種蛋受精率為73.4-75.3%;民國97年之研究乃針對環控鵝舍內光照調節對不同產次公鵝影響,間接對於母鵝繁殖性能差異性,經瞭解環控鵝舍影響機制後,再以不同改善方式以提高種蛋受精率;民國98年乃針對環控鵝舍內不同月齡種鵝對於母鵝繁殖性能差異性,經瞭解環控鵝舍影響機制後,再以換羽與否方式以提高種蛋受精率,將此技術推廣農民使用,以提高其生產效益;民國99年不同環境來源之種鵝對繁殖性能之影響,藉此評估種鵝來源於環控鵝舍內之產蛋差異性,由以上研究成果歸納出環控養鵝技術,於民國99年5月1日已有一家種鵝場與本場簽約,成為本場首例技轉案,未來將服務更多養鵝業者於技術需求,加上精緻及綠能農業推廣,成立動物工廠及綠能產業之「光電鵝舍」建立,提高環控技術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