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鵝同精研社 / 鵝選育技術 / 白羅曼鵝之選育現況
取消列印
列印本頁
白羅曼鵝之選育現況
發文日:107/01/02
文/畜產試驗所彰化種畜繁殖場 林旻蓉
 
白羅曼鵝(White Roman Geese),為目前臺灣飼養量最多的鵝種,市場佔有率為97.6%(王等,1996)。彰化種畜繁殖場(以下簡稱本場)於1974年自丹麥引進之白羅曼鵝,經生長和繁殖性能觀察試驗後,每年以逢機配種方式繁衍後裔200隻至1984年止。於1985年承蒙雜糧基金會經費補助鵝隻選育生產計畫,從美國引種白羅曼鵝,經生長及繁殖性能觀察後,併為一個族群,進行選育生產計畫。種鵝籠飼,記錄種母鵝產蛋數,配合人工授精技術,記錄種鵝繁殖後裔的系譜。於1987年種母鵝之初產蛋數為35.1±14.4枚。於次年檢定其第2產次之平均產蛋數為46.9枚。

彰化場自1985年起至1993年止,進行產蛋數選拔,於1993年之種母鵝初產蛋數已達38.6±13.3枚,白羅曼鵝群為第0世代,於1994年起至1999年止,選育鵝體型與母鵝產蛋率,自2002年起對鵝隻體重或產蛋數分別進行選拔,將選育鵝群分成高體重品系與高產蛋品系。高體重品系為鵝隻8週齡體重選拔,至2007年已選育12代,高體重品系申請新品系登記為「北斗白鵝畜試壹號」,該品系於2009年3月13日已進入命名公告階段,未來將以推廣其公雛鵝做為民間種鵝場商業用肉鵝之公系來源,妥善利用雜交優勢,有效改進肉鵝之生產性能。俾此建立一套肉鵝生產模式,可提供國內種鵝業者生產較大體型及整齊度高之肉用雛鵝之父系,業者不需在場內選育體重較重之鵝隻做為種公鵝來源,藉此可節省選育成本,創造產學雙贏模式。

白羅曼鵝飛機翼族群之建立,以1997、1998及1999年籠上選育種鵝群為親代,將其後裔鵝群分為高體重與高出雛品系,高體重品系之世代間距為1年,而高出雛品系之世代間距為2年。鵝群陸續自1997至2007年出生,總計具紀錄飛機翼資料之鵝隻1,696隻,包含種原69隻、高體重品系921隻以及高產蛋品系706隻。自2008年起,挑選2003至2007年間,雙翼均具飛機翼之種公與母鵝,各23與65隻移入個別鵝籠(40 cm × 51 cm × 66 cm)飼養,成立第0代白羅曼鵝飛機翼品系,於繁殖期間餵予飼糧含18% CP與 2,750 kcal ME/kg,飼料及飲水均任飼。

飛機翼(Angel wing)的發生可視為一種門檻性狀(Threshold character),於鵝隻生長時期,其單或雙邊翅膀出現外翻,由解剖上的觀察是肇因於翼之末端掌骨關節處,產生摺疊致使翼末端之主翼羽向體側外翻出。目前已知白羅曼鵝群飛機翼發生率之傾向性遺傳率(Liability heritability)為0.31,而其遺傳率,依系譜與第一子代資料,估算為0.258。白羅曼種母鵝具飛機翼與否並不影響其第1與第2產次之產蛋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