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粉病(Powdery  
                      mildew)  
                      病原菌:Sphaerotheca  
                      macularis f. sp. fragariae  
                       
                      病徵:  
                        嫩葉先受害,葉背產生白色粉末狀孢子,病斑隨病勢進展擴大癒合,嚴重時 
                      整個葉背均佈滿白色菌絲及孢子,罹病葉緣向上捲曲,葉上表面在罹病末期會出現紫紅色不規則狀病斑。 
                      
                      發病生態與時期: 
                         本病原為絕對寄生菌,只為害栽培之草莓,病原菌在適當條件之下,僅4~6小時即可發芽感染,一週之內可完成一個世代,氣溫在15~27℃之間最適合本病發生,雨水會沖失分生孢子,不利於發病。平地夏季高溫多濕,病原菌無法生存,因此,每年冬春季白粉病的感染源主要來自高冷地苗圃。平地自十二月上旬起即可發現,二、三月間發生最烈,至五月後逐漸消失,高冷地苗圃在夏季亦能為害嚴重。
                      
                      防治方法: 
                        夏季高冷地苗圃加強預防或避免高冷地的育苗。 
                       (李聯興、葉俊巖、賴守正,1992,農藥世界104期第16頁)         
                      
                      
                        
                            
                            病徵 
                            (李聯興、葉俊巖、賴守正,1992,農藥世界104期第16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