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腐病(Black
rot)
病原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病徵:
病菌可直接感染無傷口果實,也可藉傷口侵入果肉,果實被感染後,表皮上首先出現褐黑或紫黑色小斑塊,逐漸擴大,高濕時患部會泌出黑褐色膠質,果肉亦因病菌感染而變成黑褐色,與健部組織界線明顯,5~7天後全果變黑,繼而硬化,濕度高時,也可感染枝條造成枝枯,黑變果經2~3星期表面會產生許多黑色粉狀物,為病菌的表生柄子殼。柄子殼為橢圓形,初為透明單胞,後轉為褐色雙胞,表面具明顯縱條紋的孢子,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
發病生態:
本病主要發生於7~9月間夏期果,該期間內由田間全面採集到黑變病果80%由本菌所引起,10月至翌年1月間的冬期果,發生的比例即明顯降低。該菌在田間普遍存在釋迦健康果實上及果園土壤中。本菌廣泛存在於田間,感染後病勢進展快速。
防治方法:
農友應隨時清除病果,並予以燒燬,切忌將病果棄置田間滋生大量感染源。化學防治方面,本病還沒有正式推薦的防治藥劑,但經測試,50%撲克拉錳可濕性粉劑、25%撲克拉乳劑、37%護矽得乳劑、50%貝芬同可濕性粉劑、23%菲克利腐絕可濕性粉劑、34.5%貝芬菲克利可濕性粉劑、50%護汰寧水分散性粒劑、56%貝芬硫酉昆可濕性粉劑、40%腐絕可濕性粉劑、50%依普同可濕性粉劑等,對本病菌的生長都有優良的抑制效果。
(、李惠鈴,1997,台東區農業專訊第19期第23頁)
病徵
(、李惠鈴,1997,台東區農業專訊第19期第23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