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痘病(Anthracnose)
病原菌:Elsinoe
ampelina (De B.)Shear
病徵:
主要危害幼嫩組織,葉、枝條、果實等。初期病徵為褐色針頭狀細點,隨後病斑擴大成黑褐色圓斑,中間則為灰褐色,容易脫落。造成葉片穿孔,嚴重者病斑彼此癒合,往往使葉片扭曲。枝條罹病時,先呈褐化,隨後罹病處凹陷,變成黑褐色瘡痂狀,無法正常發育,嚴重時瘡痂滿佈枝條至為可怖。果實罹病時罹病部位不生長,呈暗褐色或紅褐色圓斑並有黑色周緣,如鳥眼狀。
發病生態與時期:
夏果4月上旬至5月中旬,冬果9月中旬至10月下旬。病原菌早期潛伏於老幹樹皮,休眠芽或落地枯枝上,至次年春季萌芽後感染幼嫩葉片、枝條、果實。
防治方法:
一、 |
40%甲基多保淨水懸劑15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二、 |
80%鋅錳乃浦可濕性粉劑600倍,發病初期開始施藥,以後每隔10天施藥一次,連續四次,採收前20天停止施藥。 |
三、 |
15%易胺座可濕性粉劑3000倍,採收前3天停止施藥。 |
四、 |
53%腐絕快得寧可濕性粉劑1200倍,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五、 |
27.12%三元銅硫酸水懸劑800倍,採收前6天停止施藥。 |
|
(園特產作物保護專輯三版第206頁)
|
病徵
(郭克忠,1988,台灣主要農作病蟲害彩色圖鑑B57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