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斑病
病原菌:Curvularia
trifolii f. sp. gladioli
病徵:
受害葉片初呈白色針尖狀褪色斑點,漸轉變成紅色小點,不久沿著葉脈擴大成橢圓形之大病斑,病斑四周呈赤褐色具黃綠色黃暈環,內部鮮褐色,在老病斑上可見同心輪紋,後期病斑產生黑色黴狀物,為本病病菌之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病斑相癒合,使葉片乾枯。花器受害時,產生不規則圓形至橢圓形黃褐色班病斑,後期轉呈黑色。球莖被害時亦產生紅褐色凹陷斑點,侵害部位由淺入深,致使球莖中心呈褐色軟木質腐爛。一般12~32℃之間均可發病,但以28℃為發病最適溫度,故溫暖多雨的夏季發生多。
傳播途徑:
本病病原菌在球莖或土壤中越冬,在田間分生孢子藉氣流和雨水飛濺傳播。可感染植株任何生長時期,尤其是幼嫩組織最易遭受侵害。
防治方法:
一、 |
實行3年以上之輪作,或進行土壤消毒。 |
二、 |
注重田間衛生,減少病害之傳播。 |
三、 |
栽種抗耐病品種並進行種球消毒。 |
四、 |
適當之肥培管理,增強植株之抵抗力。 |
五、 |
加強藥劑防治,減少感染源,可選用75%快得保淨可濕性粉劑500倍、50%撲滅寧可濕性粉劑1500倍,於發病初期開始噴藥,以後每隔
7天噴藥一次,連續3~4次。 |
(楊秀珠,1983,興農216期,p.84;謝廷芳,花徑17期) |
|
|
|
赤斑病典型病斑 |
|
開始擴展時之病斑 |
(楊秀珠,1983,興農216期85頁) |
|
(楊秀珠,1983,興農216期8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