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絹病
英名:Southern blight
病徵:
植株由下位葉開始黃化,莖部因水分運輸受阻而呈萎凋現象,溫濕度適合菌絲生長時,以莖基部為中心之上表或鄰近地面之葉片上可見白色絹狀菌絲束呈放射狀擴展,嚴重時並蔓延至地面,上面產生黃褐色至黑褐色菌核,罹病組織同時呈褐色腐爛;撥開土壤,可見莖部及根系受白色菌絲束纏繞,植物組織被破壞而呈腐敗狀,嚴重時整株褐腐、枯死。初期病害在栽培田中呈零星分布,黃化病徵開始出現時,若末適時加以防治,則病勢迅速蔓延,終致大面積發生。若病原菌由地上部侵入時,初期在莖上形成紫色至褐色之病斑,病斑並向上下兩側蔓延,同時病斑部向下凹陷、萎縮,嚴重時植株萎凋、死亡,罹病部可見白色絹狀茵絲,後期並形成菌核。
病原菌:
本病病原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不完全菌綱,無孢子菌目,菌核屬之真菌,菌絲白色,具隔膜孔構造,有大小二型菌絲,大菌絲直線生長,每節細胞約5.7×60~100um,有扣子體;小菌絲寬約2.5um,生長較不規則。細小菌絲交織後形成圓形之褐色菌核,直徑約0.5~1.5mm。成熟菌核有外皮、皮層及髓部之分,外皮含可抵抗惡劣環境之黑色素,是本菌存活於土壤或有機殘體中之主要構造。
發生生態:
本病主要由土壤中之菌核發芽或植物殘體上之菌絲接觸植株之莖基部或根系而造成危害。罹病植株之殘體、菌絲及菌核為主要之感染源,而帶菌土壤、灌溉水及苗木轉移為主要之傳播途徑,至於土壤性質,則影響發病度甚巨。本菌菌核發芽最適溫度為21~30℃,低於或超過此溫度範圍時,發芽率明顯降低,是以高溫季節發病較為嚴重。
防治方法:
一、 |
適度控制土壤含水量:土壤台大量游離水,可增進菌核發芽及殘活之機會,故宜適度控制土壤之水量而減少其傳播。
|
二、 |
改變供水方式:溝灌易造成土壤高水量,同時易協助土壤中殘活之菌體擴散,故以滴灌供水為宜。 |
三、 |
輪作:與水稻或其他非白絹病寄主之作物輪作,可減少病原菌之濃度。 |
四、 |
藥劑防治:於鹽埔鄉進行之防治試驗顯示,使用20%福多寧乳劑2000倍、75%滅普寧可濕性粉劑1000倍每星期噴灌一次,連續四次,可有效的防冶洋桔梗白絹病。
|
(農業世界雜誌 190期 P3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