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分佈及栽培發展簡史
百合(lily)屬百合科,百合屬(Lilium)。為無皮鱗莖地生型(geophyte)之抽莖型球根花卉。原生種估計有96種(species),分佈於北緯11至64度間。亞洲、中亞及北美洲為百合最主要分佈地區,其中北美洲為百合最主要分佈區,其中北美洲百合種源較為封閉特殊,呈輪生葉,而種子則以地生延遲發芽者居多,故較少被應用於商業化栽培。中國西南地區為亞洲型及喇叭型百合種源歧異中心。亞洲東陲之日本為東方型原生要分佈地區。而台灣則為郁香、耐熱與早熟之鐵炮型百合分佈中心。美國復活節百合種源即與台灣生鐵炮百合有所關聯。
百合為古老的經濟作物,最初以特用栽培為主,中國已有千餘年之食用與藥用歷史。百合在歐洲之宗教文化上亦佔有重要角色,特別是聖母百合
(L. candidum) 被視為宗教精神表徵,並為常見之藝術主題。鐵炮百合 (L. longiflorum)
則在美國發展為復活節節慶之主題花卉,逐漸形成重要花卉產業。二次大戰前,日本是復活節百合種球大宗生產國家,供銷美國市場。
19
世紀多姿多彩之亞洲種百合引入歐洲後,在英國皇家園藝學會造成轟動,並形成研究熱潮,因而奠立百合種源分類基礎。二次世界大戰後,乃百合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之重要轉捩點,當時美國農部及十多所大學投入復活節百合盆栽及切花育種、球根生理、促成栽培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等研究,因而建立百合球根花卉之栽培模式。爾後北美洲百合協會及俄勒岡球根公司在育種上所獲之優異成果,更帶動亞洲型及東方型百合產業發展之熱潮。球根王國荷蘭其Lisse球根試驗場及
Wagenigen 育種中心,亦將百合列為五大重點研究球根花卉之一,藉其百年球根生產技術與經驗,目前有 600
家大小公司參與百合產業,年生產 8 億種球及 3
億支切花行銷國際市場。總之,歸納百合能迅速發展為世界大宗球根花卉產業之理由如下:
一、 |
具多重觀賞與利用價值,適合切花及盆花、庭園及公園美化。具宗教文化象徵、可供食療及食品用途。 |
二、 |
品種多樣化,色彩、花型及香氣豐富,除傳統白花鐵炮型百合雜種外,另有早生、多彩,朝上花型之亞洲百合雜種,及裂瓣朝外大,花濃香之東方型百合之育成與推展。 |
三、 |
適合促成栽培及生育期短,亞洲型百合只需 2-3
個月,鐵炮百合 3-4 個月,可周年計畫生產,精準調控品質及切花期。 |
四、 |
體外繁殖育種及保健等技術之發展成熟,可快速增殖優良營養系,體外去病毒培育健康種苗,體外育種克服生殖障礙,且擴大遠緣優良種質引用。 |
五、 |
健康種球生產體系之建立,由種植、管理、挖掘至調理分級等系統之機械化,健全之檢疫病毒偵測制度之建立,保證高品質種球之生產。 |
六、 |
種球強迫休眠技術之突破,促使無皮鱗莖可貯藏 6-12
個月,有利國際市場行銷及適合不同時空促成栽培種球之需求。 |
百合產業發展及其經濟效益
國際百合產業規模單以種球生產面積估計超過
4,500 公頃,其中荷蘭佔 3,000 公頃,美國 800 公頃及日本 424 公頃。近 20
年來,百合躍居為荷蘭第二大球根花卉,品種以亞洲型及東方型百合為主,年產 8 億種球及 3 億支切花,其中約 70%
外銷,最大市場為歐盟及美國,年生產總值達 6 億荷幣 (近 90 億台幣)。其它次要百合生產國家包括義大利 292
公頃、韓國 223 公頃、波蘭 120 公頃、臺灣於 1998 年統計亦有 345 公頃,這些國家之種球大部份仰賴進口。
臺灣百合生產面積中東方型百合佔一半以上,以葵百合及香水百合等品種為主。亞洲型百合佔三分之一強,其餘為鐵炮型百合。主要產區為南投之埔里鎮與仁愛鄉,其次為台中后里及和平地區。百合栽培面積雖只佔花卉總面積
1%,或佔切花總生產面積 2.1%,但百合生產總值達 8 億 7 百萬元,佔花卉批發總值 6.9%,或佔切花生產總值
10%,顯示百合切花為高產值之經濟花卉。根據臺灣農業年報調查資料:民國 87 年百合切花產量 895
萬打,依序為葵百合、鐵炮百合及香水百合,盛產期為 3-6 月,大部份供應內銷市場,只有少量外銷。每年銷日 35
萬支以上,品種以東方型百合居多,鐵炮百合其次,銷售金額達 2 千 4
百萬元。因臺灣生長旺季正為高緯度國家生產成本高之淡季,故切花外銷甚具潛力。
國內市場批發價格之差異決定於品種及供需量等因素。節慶如情人節、春節、母親節或畢業季需求量大,為價格高峰期。另外生產淡季之
7-9
月因供應量有限亦屬高價期。本省栽培用種球大多仰賴進口,故種球費高居切花成本7成以上。國內未來百合產業之發展,應改良培育適應本地風土之品種,建立規模化種球生產體系,強化檢疫制度。並利用原生耐熱及早熟種源,育成快速一世代種球品種,則有利於降低保健及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並有利於拓展外銷。
百合栽培種質
百合產業發展三大要件,首為具高審美價值、優良栽培性狀及高抗耐病之品種,其次為高品質健康種球生產體系之建立,其三為適時且高適合度之切花生產技術。其中優良品種乃種球及切花兩大事業導向之基礎,而健康種球是切花生產之上游關鍵產業。此三要件中病害問題乃一串聯之關鍵因子。品種改良需注意抗耐病性狀之選育,健康種球之生產需排除病蟲害之污染,過程中莖與根腐病之防治管理及母球病毒檢測制度絕不能忽略。
百合遺傳資源甚為歧異化,其適應習性、栽培性狀及觀賞特性變異亦大。目前藉傳統育種之種間組合與多世代選拔法,實際上只利用
1/3 左右之初級基因園 (primary gene pool)之種源下,業已育成極多樣之雜種,目前正式豋錄者達
3,500
種以上,且每年陸續有一兩百種被登錄,雜種繁多,令人目不暇及。但值得注意的是,理想之品種需兼具優良觀賞及栽培性狀,品種之登錄速度雖快,但消失或被淘汰之速率也很快,抗耐病性不足便是主要原因之一。
英國皇家百合協會及北美洲百合協會,將百合栽培種質
(cultigen) 歸類為九個區群 (division)。每一區群再以花型
(喇叭型、杯狀型、平伸型、星狀型、反捲型或懸垂型等),以及花口朝向 (朝上、朝外、朝下及懸垂) 等性狀,再細分為 3-4
亞區群。在此九大區群中以鐵炮型雜種 (Longiflorum hybrids)、亞洲型雜種 (Asiatic
hybrids) 及東方型雜種 (Orientic hybrids) 三者為目前切花或盆栽利用之三大栽培種質。其它區群如
Trumpt hybrids 及 Candidum hybrids 等則以庭園利用或趣味栽培為主。但 Trumpet
hybrids
區群及其它初級基因園富有抗蟲及抗耐病等性狀,頗值得開發利用。有性生殖雜交育種,多種間雜交及多世代育種途徑,被認為是增強抗耐性及造就一長壽品種之重要策略。另外無性生殖育種或分子育種,如抗耐病毒鞘蛋白基因轉殖已具初步成效,但尚未有商業品種推出。
一、 |
鐵炮型百合雜種:呈喇叭花型,純白配有黃色花藥,富特殊郁香。植株挺立、莖生葉密集,株高具可塑性,可藉日長、光強、日夜溫差及生長抑阻劑等方法調控之。具早熟性,由實生或無性繁殖法養成至商業種球僅需
1-2 世代。生殖生長及發育均屬耐熱性,可周年切花促成栽培。切花用種球周徑 14 公分,春化處理在 5℃ 下需
5-6 週。種球栽培為中生型,促成生育日數 90-120 天。 |
二、 |
亞洲型百合雜種:主要栽培種質為朝上花型。中大花型,多花性,種球周徑達 12公分便具有 4-10 朵花潛力。種球耐
-1.5℃ 低溫強迫休眠貯藏。5℃ 低溫處理需求視品種而異,一般需 6-10
週。其色彩豐富、鮮麗。鱗莖短縮芽發達,或呈預生花芽。早生習性,切花生育日數短,只需 9-14
週。切花品質及瓶花壽命隨生長溫度降低而提高,但生長日數則延長,生產高品質切花以最高氣溫低於 25℃
為佳。亞洲型百合雖以花型及色彩取勝,但欠缺香氣。種球形成或生殖生長開花對高溫敏感,28℃
為其生育上限溫度,此為臺灣夏季種球或切花生產之瓶頸。故亞洲型百合耐熱育種為發展亞熱帶百合之要策。 |
三、 |
東方型百合雜種:依花型可分為四亞區群,其中反捲裂瓣朝外花型之亞群最受歡迎。主要親本種源為來自鹿子百合、天香百合、日本百合、受百合
(L. alexandrae) 及乙女百合 (L. rubellum)
等種間雜交種。商業品種特性為大花型,色彩變化雖不多,但艷麗濃香。植株葉型近橢圓寬短,葉片稀疏節間長,莖軸較不挺立。唯其大多呈晚熟性,由繁殖養成商業種球需
3 世代。商業球周徑需 16 公分以上,打破休眠需要 5℃ 低溫處理 8-12
週。切花晚生性,主要因花芽分化至開花生育日數長。儘管香水百合等種球昂貴,但因其具特大花徑及濃香,甚受市場歡迎,漸成為切花或盆花產業之主流。 |
病蟲害概述
百合生長過程可以分為植株生長期與種球孕育期二個階段,此二生長階段均可能發生病蟲害之威脅,而導致成長之失調。在植株生長初期,當種球下種發芽後容易發生之病害包括由
Sclerotium rofsii 所引起之白絹病,由 Fusarium oxysporum,Rhizoctonia
solani 及 Pythium spp. 等土壤真菌單獨或複合感染所引起之根腐病,由 F. oxysporum f.
sp. lilii 及 F. solani 所引起之萎凋病及Phytophthora spp.
所引起之疫病等。此期間種球也可能受到根?之危害而造成幼苗之生長不良甚至導致種球之腐爛。當然,上述病原生物在百合成長中後期若遇到適合發病之環境,也可以危害百合之生長。其中尤以疫病之發生與連續下雨有密切關係,加上如果栽培環境土壤排水不良,更容易造成疫病之快速蔓延。另外如果土壤中含大量未分解的植物殘體或過度施用未腐熟之有機質時則有利於白絹病之發生。百合營養生長後期及開花期若遇到低溫潮濕之氣候應特別注意灰黴病之發生,此病害在環境條件適宜時蔓延極為迅速,其所產生之病斑對植株之發育與開花品質有極嚴重影響,堪稱為危害百合之第一大殺手。另外百合所有生長時期均可能受到病毒病之威脅,文獻資料顯示共有
12種病毒危害百合之記錄,但臺灣已證實發生之病毒有百合斑紋病毒 (Lily mottle virus,簡稱LiMV)、百合隱徵型病毒
(Lily symptomless virus,簡稱 LSV) 及胡瓜嵌紋病毒 (Cucumber mosaic
virus,簡稱 CMV)
等三種,上述病毒在田間主要藉由蚜蟲以非永續型方式媒介傳播,但是百合病毒病之主要感染源乃來自於帶病毒之種球,由於我國所栽培之百合種球九成以上乃由國外進口,因此進口種球之帶病毒比率乃影響未來病毒病發生嚴重與否之關鍵。
百合生長過程中除病害以外也容易受到昆蟲之危害,有紀錄之害蟲種類包括臺灣花薊馬 (Frankliniella
intonsa)、棉蚜 (Aphis gossypii)、桃蚜 (Myzus persicae)、鳳梨嫡粉介殼蟲 (Dysmicoccus
brevipes) 及小稻蝗 (Oxya intricata)
等五種,此五種昆蟲以前三者在臺灣發生較為普遍,臺灣花薊馬常於開花期大量發生而危害花朵品質,棉蚜及桃蚜則喜乾旱缺雨環境,因此在秋冬與早春季節容易大量發生,此二昆蟲除聚集於葉背處吸食汁液,快速繁衍而造成植株生長不良外,也會引來螞蟻及真菌繁殖造成煤煙病,而更影響植株生長與外觀品質,另外二者更是傳播病毒之主要媒介昆蟲,對種球生產者而言蚜蟲為首要防治對象。
百合種球收穫後於儲藏期間也可能受到真菌之危害,常見之病菌包括根黴菌 (Rhizopus sp.)、毛黴菌 (Mucor
sp.)、青黴菌(Penicillium cyclopium、P. corymbiferum)、曲黴菌 (Aspergillus
sp.)、立枯絲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鏈格孢菌 (Alternaria sp.)、葡萄座腔菌
(Botryosphaeria sp.) 及鐮孢菌 (Fusarium sp.)。
除上述生物性因子外,百合栽培過程中也會發生非傳染性之生理性失調或障礙 (Physiological
disorder),而造成生長或開花之不正常。此類病害中發生最普遍的是葉燒病 (Leaf scorch),另外盲芽
(Blindness)、消蕾 (Blasting)、落蕾 (Bud droping) 及微量元素缺乏症
(Microelement deficiency)
亦屬常見之現象。此外栽培過程中管理失當所導致之肥害、鹽害、藥害、日燒、頂燒及灌溉不良也會導致植株之生理失常。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0,植物保護圖鑑系列5,第8-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