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 (Phytophthora
disease of English ivy)
學名:Phytophthora
palmivora Bulter 本菌菌落白色,外觀勻稱平滑,無特殊花紋。菌絲可在12-35℃生長,最適溫度為27-30℃。胞囊為檸檬形或橢圓形,兩側大致對稱,有顯著之乳頭狀突起。易形成大量之厚膜胞子。本菌為異絲型,不同配對型菌株對峙培養後,會形成卵胞子。
病徵:
常春藤對疫病非常感病,全株(包括葉片、蔓莖、及根)均可被感染。葉片初現水浸狀褪色斑、而後枯萎、落葉;莖部與莖基部組織初現褪色水浸狀斑,而後褐變腐敗、隘縮,染病處以上部位完全枯萎。根部染病時,全株萎凋。
病原生態:
長春藤極為感病,大部分之育苗場均嚴重發病。栽培介質帶菌,扞插苗床帶菌,土壤與空氣濕度過高,連續降雨,為發病猖獗之主因。
有利發病之因子:病害全年均可發生,但雨季發病最為嚴重。潮濕的環境有助於疫病菌胞囊與游走子的形成與傳播。疫病之發生受環境因子中『水分』之影響最大,病害一旦發生,病菌在十數小時內就可產生大量胞囊,釋放游走子,藉雨水或噴霧灌溉之水滴,散布到鄰近數公尺內的植物體上。病原菌如果因而侵入植株,誘發病害,只要兩三天就可出現病斑,產生胞囊,循環不已。因此,疫病菌之病害史(disease
cycle) 需時極短,只需3-5天,病害傳播蔓延極為快速。而適宜發生疫病之溫度一般為20-25℃。在寄主品種方面,日日春品種均極感病。
疫病菌之殘存:疫病菌一般可以厚膜孢子、菌絲殘存在土壤、栽培介質
(水草、蛇木屑、樹皮、人造土或磚瓦石礫)、盆缽、及寄主殘體中。如果疫病菌形成卵胞子,可以存活1-2年。上述疫病菌殘體,可能成為誘發疫病之初次感染源,其他不清潔之灌溉水、地下水、溝渠水、或水池水中亦經常可能帶有疫病菌之游走子,成為初次感染源,傳染至日日春苗上。
疫病菌之傳播:水分為傳播疫病菌之最主要途徑,風雨不但會攜帶疫病菌之胞囊與遊走子,而且可以造成高濕環境與植株受傷,有利病菌侵入。
疫病菌之寄主範圍:P.
palmovpra 為多犯性,寄主極多,重要者包括柑桔、木瓜、蓮霧、棗、蘭花等。
防治方法:
一、 |
應以無病菌土壤或介質種植。 |
二、 |
扦插育苗床架高,或置高架上。扦插前母株、扦插苗、及扦插後苗床均應施藥保護。 |
三、 |
不宜露地栽培,如有防雨設施為佳。勿在降雨時種植,並注意灌溉用水,避免澆水過多。 |
四、 |
清除病株,避免病害蔓延。 |
五、 |
在雨季來臨前,可噴布1000
ppm(約稀釋1000倍)亞磷酸2-3次,每七天一次,有良好之預防效果。使用時,亞磷酸須當天配製,並須以等重之氫氧化鉀(KOH)中和酸性(使用時亞磷酸與氫氧化鉀分別溶於水中)。 |
六、 |
藥劑防治,目前尚未有推廣藥劑,但試驗結果顯示,多種藥劑對疫病菌均有抑制性,如福賽得、滅達樂、依得利等。 |
|
(本資料由安寶貞博士提供) |
罹患疫病之常春藤
(安寶貞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