螟蛾
(Sweet potato vine borer)
學名:Omphisa
anastomosalis (Guenee)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85頁。台中。412頁。)
生態習性:
年發生5~7代,各蟲期周年可見,以6~7月插植甘藷被害較嚴重。成蟲白天靜止於葉蔓間,其姿勢與其他蛾類不同,將翅展開舉上尾部,夜間活動,將卵產於嫩葉或葉上。又有部分幼蟲自主蔓內蛀入塊根內為害,老熟幼蟲在危害部位作白色薄繭化蛹。據調查,無論春作或秋作均可遭受三個世代之螟蛾為害,在春作,第一、二世代蟲分別出現於種植後70天及130天;在秋作則分出現於種植後60天及120天。兩期作之種植前3個月均極明顯,後3個月為少,防治時以種植後3個月後開始,較為經濟。螟蛾為害與甘藷品種有關,一般鮮食用品種被害較嚴重,藷簽用品種較輕。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7頁。葉瑩編。)
形態:
卵: |
淡綠色,扁平長橢圓形,長徑約12公厘左右。 |
幼蟲: |
黃褐色稍帶紫色,頭部赤褐色。前胸節硬皮板黃褐色,以下各節大小有10個暗褐色之瘤狀斑點,並各生褐色短毛,體長約30公厘。 |
蛹: |
赤褐色,尾端有白鈎狀尾刺數根,體長約16公厘。 |
成蟲: |
體及翅為黃褐色。前後翅基部、翅頂及外緣為暗褐色,翅面有不規則暗褐色之網狀紋,另有白色圓紋數個,體背面呈暗褐色。體長約14公厘,展翅長約35公厘。 |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7頁。葉瑩編。)
危害狀:
孵化之幼蟲蛀入主蔓髓部為害,通常一蔓莖一蟲,被害主蔓膨大並木質化,中耕或翻蔓時甚易折斷。少部分幼蟲蛀入靠近地際部蔓內為害,此被害部不會膨大與木質化,但因蔓內被食成中空而易折斷。
(陳文雄、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17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
(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40%納乃得水溶性粒劑
(Methomyl) |
1.13公斤 |
800 |
1.第一次:甘藷種植前作半畦時,施於畦心。
2.第二次:甘藷種植1~2個月開始,每隔15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2個月停止施藥。 |
40%納乃得水溶性粉劑
(Methomyl) |
1.13公斤 |
800 |
1.第一次:甘藷種植前作半畦時,施於畦心。
2.第二次:甘藷種植1~2個月開始,每隔15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2個月停止施藥。 |
25%納乃得水溶性粉劑
(Methomyl) |
1.8公斤 |
500 |
1.第一次:甘藷種植前作半畦時,施於畦心。
2.第二次:甘藷種植1~2個月開始,每隔15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2個月停止施藥。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85頁。台中。412頁。)
|
|
|
幼蟲 |
|
幼蟲-已被寄生 |
(顏福成,1990,台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21頁) |
|
(陳仁昭,1996,南部地區山地作物病蟲害圖鑑第一輯第16頁) |
|
|
|
成蟲 |
|
|
(顏福成,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102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