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腐病
(Soft rot)
病原菌:Pythium
myriotylum Dreschler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63頁。台中。229頁。)
病原生態:
文獻記載嫩薑軟腐病P. myriotylum
所引起,也可和P. aphanidermatum、P.
complectens、P. graminicola、P.
monosporum和 P. vexans等霉腐菌共同為害。
軟腐病主要發生於嫩薑田,深受季節的影響,在中部地區每年從4月初即可零星發生,其病勢隨著氣溫與雨量的增加而嚴重,至7-8月達高峰,9月以後病害則不再蔓延。本病害的發生之所以有此規律的變化,乃因其病勢之發展和溫度、雨量與寄主植物組織的成熟度有密切的關係。
軟腐病在土壤中存活之卵孢子為其初次感染源之一。卵孢子遇潮溼環境會以間接發芽方式產生遊走孢子,隨著雨水或灌溉水流動而附著於薑體表面。試驗結果顯示該些遊走孢子必須在4月中旬當土壤溫度上升達24℃以上的潮濕環境,才會侵入感染根狀莖、鱗片、幼芽及假精機不等幼嫩組織。侵入後,感染快速纏據該些組織,首先造成根狀莖腐爛,此時植株表現矮化,位建地上部黃化萎凋;直到假莖基部被感染發病腐爛後,才會引起薑株葉片黃化萎凋病徵。因此,通常在田間看見零星黃化病株時,其周圍許多鄰株的根狀莖皆已罹病。
病原菌侵入感染後,在罹病組織內產生大量菌絲並伸入周圍數公分的土壤中、產生大量游走孢子,遇高溫(土溫24℃以上)、潮濕環境,在21個小時內即可釋出大量游走孢子。游走孢子是傳播單位,在田間順著灌溉水或雨水在土壤間隙流動,在90分鐘內可侵入感染鄰株並迅速蔓延。在台灣,最適合發病的時期乃在6-8月,高溫多雨的環境條件,常在短時間(2星期左右)內,造成薑園廢耕。
九月以後病害不再蔓延,此時仍是高溫多雨的環境,病害不再蔓延的原因或許與薑組織的成熟度有關。九月以後薑根狀莖之生長即進入粉薑而老薑期,組織開始老化。軟腐病菌屬於腐霉菌,較易由幼嫩組織侵入,而老化組織對其有抵抗力。
(林益昇、蔡幸君、陳啟吉、白桂芳、王文哲。1999。根莖類-薑。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10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徵:
田間薑株在4月初即呈現矮化現象,且為不規則點狀分布,偶而發現零星薑株由下位葉開始網上顯現黃化和萎凋症狀。用手輕拔罹病株,地上部因假莖基部腐爛斷裂可被輕易拔起,而地下部的根狀莖則仍留在土中;挖起並觀察根狀莖,可見許多腐爛病徵,主要是從芽點或假莖基部開始發病,初呈水浸狀在迅速擴及整個根狀莖而呈褐化軟腐狀。在5月上旬時,有些薑田的發病率即可達40%左右。爾後隨溫度的升高,加上多雨潮濕的環境,病勢的發展會愈趨嚴重,直到7-8月達到高峰,常於短時間內一發不可收拾,嫩薑田呈現一片黃化萎凋的罹病株。軟腐病亦可在粉薑和種薑上發生,其病徵主要是從幼嫩的芽點開始產生褐化病斑,濕度高時,再向內擴散,也僅達皮層組織,不危害老化的中心柱,但少數根狀莖亦會呈褐化軟腐;若溼度低時,病徵僅侷限於芽點,呈褐化乾枯,成為種薑可能帶菌的傳播途徑。
(林益昇、蔡幸君、陳啟吉、白桂芳、王文哲。1999。根莖類-薑。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100-10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發生時期:
本病在高溫、多雨季節發生最多,尤其在排水不良或連作薑園更為嚴重。
防治方法:
一、 |
選擇新植地。 |
二、 |
慎選無病種薑。 |
三、 |
種薑之浸藥處理:分芽後的薑塊,應以58%鋅猛滅達樂可濕性粉劑400倍浸泡30分鐘,再取出陰乾或經間接陽光曬乾後再行種植。 |
四、 |
利用設施與增產菌達到逃病的效果。 |
(林益昇、蔡幸君、陳啟吉、白桂芳、王文哲。1999。根莖類-薑。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102-103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五、 |
藥劑防治: |
|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
(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25%依得利乳劑
(Etridiazole) |
20公升 |
1,500 |
發病初期開始,每平方公尺灌注稀釋液3公升,每隔10天灌注一次。 |
1.
本病為土壤病害,高溫多濕時發生。
2. 發病區及四周每平方公尺灌注稀釋液3公升,不發病區為節省用藥量,可以噴霧器噴灑土表,使土表均勻濕潤為止,以預防病害之傳播。
3. 採收前30天停止施藥。 |
35%依得利可濕性粉劑
(Etridiazole) |
15公斤 |
2,500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64頁。台中。229頁。) |
|
|
|
|
病徵 |
|
病徵 |
(,1990,台灣農家全書68頁) |
|
(,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68頁) |
|
|
|
病徵 |
|
|
(,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45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