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綠果樹
落葉果樹

 

果樹總論

前言

  台灣由於地理與氣候條件的優越,學者專家及農友的共同努力,光復後50年來水果生產進步,不獨種類與品種增多,周年生產栽培,四時供應無缺,既滿足了人們口腹之慾,也繁榮了農村經濟,更為國家賺取為數可觀的外匯,對光復初期的社會發展貢獻至多。

  台灣光復後50年來,在農業生產與飲食生活改善上,發展最明顯的是果樹栽培技術的進步和水果消費的增加。依據統計結果,台灣現有的水果種類約有55科,245種。1970年以後,社會逐漸安定,育種工作逐漸受到政府的重視支持,新育成品種陸續問世,成績斐然。茲將近年來之果樹研究成果簡述如下:

一、 單位面積產量增加:經過品種改良、栽培技術改進、病蟲害防治、適當肥培管理技術及採收前後處理作業等的技術研發,使水果的單位面積產量有顯著的進步。
二、 調節產期滿足市場:果樹結果必先形成花芽及開花,而開花生理研究的突破,使台灣多種果樹,在台灣的氣候條件下,可隨市場的需要調節生產時期,供應消費大眾。
三、 打破休眠一年多收:原生在溫帶的果樹,秋冬落葉而休眠,在此休眠階段必需經歷足夠的低溫,到春天才能正常展葉、開花及結實。由於了解果樹花芽分化的過程及其休眠生理的機制,創始了葡萄一年三收而增加產量。
四、 立體發展寄接栽培:寄接栽培法的開創,成功的擴大栽培領域,使在高山栽培品質優良的品種如日本種的新世紀、幸水及豊水等,寄接在平地梨園,使果實能在5、6月間成熟。
五、 組織培養加速繁殖:組織培養技術精進,加速了果樹繁殖的速度,也防止毒素病的傳播和蔓延。
六、 設施園藝提高品質:改善果樹生育環境的微氣候,穩定生產增加產量,使品質向上。

  未來台灣的果樹生產,面對貿易自由化的趨勢,為平衡貿易順差,必需面對外國水果進口的衡擊。因此,如何發展對自已有利的樹種,棄無利可圖而勉強種植的果樹,應厘訂長遠目標,尤其是多年生的果樹事業,變更的機動性較弱,更應有前瞻性的規劃,否則生產過剩還要面對進口水果的打擊,受害的將是全體果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