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符號

水稻

稻作總論

前言

  稻為禾本科稻屬植物,亞洲栽培稻學名Oryza sativa L.,可分為梗稻(日本型Japonica)、秈稻(印度型Indica)及爪哇稻(爪哇型Javanica)三種類型。但栽培品種大多為秈稻及梗稻,低緯度地區以栽培秈稻為主,而高緯度地區全都栽培梗稻。秈梗稻分別都有糯米品種。

  稻是人類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分布甚廣,世界各洲都有稻的栽培。稻是台灣最主要農作物,一年種植兩期。台灣早期原住民就有栽植水稻,當初栽植的稻是由印尼及菲律賓引入之爪哇型品種。十七世紀初由福建、廣東來的移民才同時引進秈稻種植。十七世紀中葉,鄭成功來台以後,漢人大量移民從事農耕開拓成水田,從西部平原、下淡水溪流域、台北、台中盆地、宜蘭平原以至東部地區發展水利種植水稻。民前16年日本佔領台灣後,除繼續興建水利開拓水田外,同時進行稻品種改良,至民國11年以後始有梗稻(蓬來稻)品種栽培生產。民國27年稻米栽培面積達到62萬公頃,其中梗稻約40萬公頃。

  光復後民國36年水稻栽培面積,超過光復前最高面積,達68萬公頃。民國38年以後栽培面積都在75萬公頃以上,每年生產糙米200多萬公噸。近年國民消費形態的改變,稻米生產過剩,政府推行稻田轉作政策,所以栽培面積逐漸減少。民國76年約50萬公頃,年生產糙米190萬公噸,至民國81年栽培面積減至40萬公頃以下,糙米生產量為160多萬公噸,其中93%為梗稻,每公頃平均糙米產量,第一期作約4,700公斤,第二期作較低約3,400公斤。

  稻米含有豊富的養分,不論梗稻或秈稻,均以碾成白米供人食用為主,尚可製成糕餅、米粉、米果等,此外還可以釀酒、製醋,米糠可製米糠油和當作飼料。

 

  *相關資料:水稻保護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 /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