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斑病(Mango
bacterial black spot)
病原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 Manigiferaeindicae
病徵:
葉片或枝條被感染時,病斑初為水浸狀,而後轉為綠褐色,稍為凸起,最後成為黑色,有時會有黃色暈圈,嚴重時引起落葉,落葉前,病斑會形成綠島。黑斑病病斑大小由數毫米至數公分不等,不規則狀,易與炭疽病區別。枝條被感染時,會引起流膠,嚴重時造成枝枯與樹幹潰瘍。
果實被感染時,約二至五天即開始出現病徵,病斑初為水浸狀,稍為隆起,最後轉成為黑色,並呈星狀破裂,病斑並向果肉組織內蔓延。幼果染病後,會引起完全落果。近成熟果染病後,亦會引起部份落果。在果實、枝條或樹幹上形成之檬果黑斑病病斑上,經常滲出乳白色之菌泥,內含大量之病原細菌。
發生生態:
病害全年均可發生,在颱風季節與風力較強之地區,黑斑病對檬果之危害較炭疽病為甚。目前本省栽培之品種均可被感染,但以晚熟之凱特品種受害最為嚴重。
病原細菌可在罹病之葉片、枝條及樹幹上存活,為主要初次感染源。病原細菌之傳播,必須靠風雨、露水或昆蟲之攜帶。侵染檬果葉片與枝條時,需有傷口;但細菌可直接侵入未受傷之果實。每年春天,氣溫回升時,老病斑內之細菌便可被雨水或露水帶至幼果或受傷之枝葉上,侵入感染,引起落葉、落果。果實及枝條病斑經常滲出乳白色菌泥,內含大量之病原細菌,為病害之主要感染與傳播器官。
防治方法:
一、 |
應剪除罹病之枝葉,並予以燒毀。 |
二、 |
風力較強之地區,應種植防風林或加設防風設施;並避免栽植晚熟之感病品種,以避開颱風季節。 |
三、 |
愛文果園內,避免間植凱特等感病品種。尤其樹型高大之在來種,均應鋸除,以降低感染源。 |
四、 |
防治果實黑斑病之發生,可參照檬果炭疽病之防治方法,於生理落果期停止時,果實以白色紙袋套袋。 |
五、 |
藥劑防治: |
藥劑名稱
|
稀釋倍
數(倍)
|
注意事項
|
53%護粒丹可濕性粉劑
|
1000
|
1.
加展著劑。
2. 於發病初期開始,每隔七天施藥一次。
|
8-8
或 10-10 式波爾多液
|
|
1.
每年施用三至四次。
2. 不宜與其它藥劑共同施用。
3. 但因目前尚未列於推廣手冊中,僅供農民參攷。
|
(安寶貞提供)
檬果果實黑斑病之病徵
(吳文川,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93頁) |
|
檬果葉片黑斑病之病徵
(吳文川,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93頁) |
檬果枝幹罹患黑斑病後流膠
(安寶貞提供) |
|
檬果果實黑斑病之病徵
(安寶貞提供) |
電子書:檬果黑斑病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植物保護圖鑑系列10 檬果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