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腐病(Fruit  
                      rot) 
                       病原菌:Phytophthora  
                      cactorum and P. citrophthora  
                       
                      病徵:  
                        花及果柄受感染後褐化腐爛,幼果受感染罹病部位轉為黑褐色,最後果粒乾枯木乃伊化,硬若皮革故稱革腐。成熟果受害部位呈白化水浸狀,病斑擴大,如開水燙傷狀。多雨季節容易發生,農友稱為〞水傷〞。 
                      發病生態與時期: 
                         病原菌游走孢子隨著雨水濺潑至果實造成感染,在本省引起草莓果腐的疫病菌至少有二種,分別為Phythophthora 
                      cactorum 及P. citroph-citrophthosa thora。前者在土壤中以卵孢子(Oospore)或存活於植株殘體中,渡過不良環境,俟環境適合時再發芽生長,形成孢子囊及游走子,隨雨水及灌溉水傳播為害。  
                        雨季發生嚴重,北部草莓栽培區,冬季只要有雨,果腐病即會發生。大湖地區冬季一般降雨日數不多,果腐病發病率較低,三、四月春雨來臨後發病率顯著提高。
                      
                      防治方法: 
                      
                        
                          | 一、 | 
                          畦溝鋪放榖殼5公分,減少游走孢子隨雨水濺潑感染的機會。 | 
                         
                        
                          | 二、 | 
                          草莓園上方架設白色16網目尼龍網,雨滴無法直接穿透細孔目,破碎的雨滴形成霧狀下降,無法將土壤中病原菌攜離土面,果腐病即不會發生。 | 
                         
                        
                          | 三、 | 
                          藥劑防治: 
                            70%免得克寧可濕性粉劑,500倍,於花苞初開時開始施藥,每隔7天施藥一次,本藥劑試驗時加「全透力」1000倍,採收前7天停止施藥。 | 
                         
                        
                          | 四、 | 
                          雨季來臨前,可噴佈稀釋1000倍之亞磷酸與氫氧化鉀混合溶液,每7天一次2-3↑良好之保護效果。啞磷酸需使用當日配製,等重之亞磷酸與氫氧化鉀須分別溶解再混合使用。 | 
                         
                       
                      
                      (李聯興、葉俊巖、賴守正,1992,農藥世界104期第19頁~第20頁) 
                      (1998植物保護手冊第408頁)、(安寶貞提供)
                       
                        
                            
                            初期病徵 
                            (李聯興、葉俊巖、賴守正,1992,農藥世界104期第19頁~第20頁) | 
                            
                            後期病徵 
                            (1998,園特產作物保護專輯三版第15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