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腐病(Litchi    
                      fruit rot)   
                         
                      病原菌:Botryodiplodia theobromae Pat.    
                        
                         無性世代真菌不完全菌綱,病菌於罹病組織上形成橢圓形黑褐色之柄子殼,內部著生柄胞子。柄胞子為分生孢子之一種,橢圓形、暗褐色,有一隔膜,菌絲生長溫度約為8~38度C,最適生長溫度為28~30度    
                      C。  
                      病徵:  
                        受感染之荔枝果實在市場上或貯藏期發病,為荔枝採收後主要病害之一,導致果實不耐久藏。首先果皮出現暗色斑點,病斑迅速擴大,果實腐敗、脫落,並向鄰近果實快速蔓延。在潮溼環境下,罹病果皮上長出灰黑色黴狀物,易與露疫病引起者區別。罹病果梗會枯乾。  
                      發病生態:  
                        荔枝果實腐敗之生態尚不完全明瞭。經濟栽培品種中,各品種均會發病。降雨與潮溼環境有利病原菌之傳播與侵染。病原菌為多犯性,感染源來自枯枝與樹皮上的柄孢子。病菌孢子主要感染成熟果實之受傷部位。病菌一般存活於枯枝落葉、及樹皮中,並在其內越冬,成為翌年之感染源。  
                      防治方法:  
                       
                         
                          | 一、 |  
                          清除地面上之枯枝、落葉與果樹上之罹病枝葉、果實,並予以燒毀,以降低果園中病原菌之密度。 
                           |  
                          
                         
                          | 二、 |  
                          避免在降雨時採果。 
                           |  
                          
                         
                          | 三、 |  
                          目前尚無防治藥劑可推廣供農民使用。 
                           |  
                          
                         
                           |  
                          (安寶貞提供) 
                           |  
                          
                        
                      
                        
                            
                            果腐病 
                            (安寶貞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