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漁生產地圖
高鼻海鰶 ( ㄐㄧˋ )
學名:Nematalosa nasus
科名:鯡科
俗名:扁屏仔、油魚、黃腸魚、海鯽仔
2,194
產期 | 3月,4月,5月,6月,7月,8月 | ||||
---|---|---|---|---|---|
產地 | 高雄市,宜蘭縣,屏東縣 |
形態特徵:體呈長卵圓形,側扁,腹緣具鋸齒狀的稜鱗,17-18+14-15個。頭中大。吻短而鈍突。眼側位,脂性眼瞼發達。口下位,平直;無齒;上頜突出於下領,上頜骨末端向下彎曲,向後延伸至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前鰓蓋骨下支上方無三角形之肌肉。體被橢圓形圓鱗,鱗片後緣之具鋸齒狀,縱列鱗45-50;背鰭前不具中線鱗;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5-16,末端軟條延長如絲;臀鰭起點於背鰭基底後方,具軟條20-24;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綠褐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鰓蓋後上方具一大黑斑,其後有數列黑色小點狀縱帶。背鰭、胸鰭、尾鰭淡黃色;餘鰭淡色。
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波斯灣、安達曼海、中南半島、南中國海到韓國。台灣西南部沿海較常見。
台灣分布:西部、南部、澎湖
棲息環境:河口、近海沿岸、潟湖
棲所生態:為海洋性近沿海洄游小型魚類,亦常可發現於河口區產卵。有集群洄游之習性,並有強烈之趨光性產卵季在春夏之間,分批產卵,產卵後,魚群分散索餌。以矽藻、橈腳類及其它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
漁業利用:本種魚產量並不大,常混於底拖漁獲中,可生鮮、乾製或醃漬出售。中部地區喜以之煮湯食用,油炸亦甚美味。主要漁法為流刺網、圍網與拖網。
參考文獻: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中國動物誌-鱘形目;海鰱目;鯡形目及鼠鱚目(張, 2001)
【資料/圖片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
【圖片2來源: 鄭義郎 臺灣魚類資料庫 網路電子版 http://fishdb.sinica.edu.tw, (2022-10-21)】
議題關聯知識文庫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100%
我喜歡:0%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0%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