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量產業需要,專案開放中國大陸飼料玉米
有關自由時報報導「中國農產品,馬政府變相開放進口」乙文,農委會本 (13) 日指出,國內所需飼料玉米 99% 均靠進口,每年總進口量約為 430 萬公噸,自中國大陸專案進口者僅佔 3% 以下。為穩定國內飼料價格及供貨來源,政府爰應畜牧業者要求,分別在 97 年及 98 年 12 月間兩度公告限期開放中國大陸進口至次年底止,以因應緊急需求,並非變相開放進口,而是要維護畜牧業者之生計。
農委會指出,飼料佔畜禽生產成本七成以上,維持穩定的價格與供應來源,對農民收益至為重要。玉米為國內主要的飼料原料, 99% 由國外進口,每年進口約 430 萬公噸,主要進口國家為美國、巴西等。近年來因全球糧食危機、能源危機、氣候變遷等因素,致飼料供應不穩定、價格高漲,衝擊畜牧業者之收益,包括中華民國養豬協會及中華民國養豬合作社聯合社等產業團體,爰連續兩年建議政府常態性開放中國大陸飼料玉米進口,以避免國內玉米短缺時,廠商伺機哄抬價格,並考量中國大陸至台灣航期較短,可因應緊急需求。
農委會表示,中國大陸飼料玉米價格均較國際行情為高,只有在國內貨源短缺時,廠商才會緊急向中國大陸採購,倘採逐案申請專案進口方式,將無法因應緊急之需要,造成畜牧業者之恐慌。經查海關統計資料,過去自中國大陸進口紀錄分別為 93 年 90,448 公噸、 97 年 137,821 公噸、 98 年截至目前為 6,285 公噸,均佔總進口量之 3% 以下,顯示該等進口量僅為因應短期之需求。
本 (98) 年以來,飼料玉米價格雖已下跌,惟 11 月間因巴西等中南美洲國家因大雨造成水患,飼料玉米船期不斷延宕,造成國內現貨價格急漲到每公斤 9.4 元以上,考量中國大陸距離近,船期僅需 5 天,較美國、巴西等地 20 至 35 天船運時間短,為緊急調節國內飼料玉米供應來源,爰再度應業者要求,於 12 月 8 日公告限期開放,以確保畜牧業者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