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以植物之名起行─公平貿易的探索與實踐
刊登日:108/12/04
1,517
回顧賴粹涵的驚人履(旅)歷,除了集植物學研究者、國際志工、公平貿易推廣者、光和作用分享空間La Casa 主持人等多重身分於一身,從地理方輿來看,更橫跨亞洲、歐洲、南美洲三大洲。這一趟仍在進行式的人生壯遊,始終不失單純的初心:「希望能讓自己與別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賴粹涵於2000 年由植物系畢業,她學術生涯的下一站,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生物多樣性與植物分類專業,然而,雖以植物為研究素材,卻始終無法割捨對人文的興趣,畢業後,毅然決然轉往德國攻讀民族植物學博士。這段長達3 ∼ 4年的旅歐時光,開啟了她對公平貿易的視野。
走一條公平貿易的路徑
公平貿易運動(Fair-trade)起源於1945 年,近代大規模進行殖民掠奪的歐美國家人民,本於反省、贖罪、慈善的心態,有意識地向貧困、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購買手工藝品,並逐步擴展到常態性、消耗性的農產品與日常用品品項,完整的認證機制也因應衍生。
公平貿易在歐洲相當流行,英國尤其蓬勃。賴粹涵回想起當時的英籍室友,除了對購買公平貿易商品相當講究,也定期向農家訂購蔬菜箱,英國各地還有公平貿易大學、公平貿易小鎮陸續興起。
由於博士研究定錨在臺灣原住民與植物的關係,長年累月的田野考察,賴粹涵屢屢目睹部落在文化與經濟上的困境與挑戰,僅靠販售民俗風的手工藝品實不足以支撐起整個部落的經濟命脈,她動念想起,這樣的處境與第三世界國家豈不正遙相呼應?在西方世界流行的公平貿易,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解方。
從消費端到生產端的實地考察
既然已看過消費端,那生產端又是什麼模樣呢?這樣的念頭,彷彿遠方的鼓聲頻頻召喚著她。2007 年,她申請到客委會的一筆補助,飛往世界另一端的南美洲。
這一趟2 個月的長途旅程,除了計畫內的志工服務以外,考察公平貿易與生態旅遊才是她的主要目標。藉由參加Global Exchange 主辦的厄瓜多環境正義旅行,深入亞馬遜森林流域,路途中經過顛簸的車程與小飛機的刺激冒險,依序拜訪各個原住民部落,聆聽部落領袖與環境運動組織領袖在環境正義上的經驗與意見。
「生活如此單純,是一種貧乏嗎?沒有受到資本主義過多的侵略,或許才是一種單純的幸福。」部落裡極度原始、單純的生活,讓賴粹涵有感而發。然而,環視身處的亞馬遜雨林,豐沛的自然資源也帶來跨國大公司虎視眈眈的覬覦,開發與保留、掠奪與永續發展的衝突,無不挑戰著原住民的能耐與智慧。
厄瓜多部落的實地參訪印證了賴粹涵的猜想,確實,臺灣部落的遭遇並不孤獨,世界各地的部落處境都有幾分雷同,然而,不僅原住民對於土地、自然的情感深深折服了她,更要緊的是,觀摩原住民運用公平貿易的核心理念(不只是減少剝削、交易利潤公開透明,還有保障基本人權、婦女權益、環境永續、回饋當地建設等訴求),並在政府或NGO 的協助下形成組織,歷經多方嘗試,開創出可在市場機制下生存的營利模式,進而將所得利潤回饋到當地的軟硬體建設上,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產業模式。以上見聞讓她備受鼓舞,渴望把旅途中參訪的成功案例分享出去,作為臺灣可供參考的他山之石。
以公平貿易出發的複合式空間
經過一路摸索與思考,親自推動、實踐公平貿易的想法,在賴粹涵心裡緩緩發酵,直到2014 年6 月,在眾多親友的催逼與協助下,「光和作用分享空間La Casa」在臺中美術園道商圈裡誕生。這一爿小店,複合雜貨、餐飲、講座、展覽等多元功能,乍看下似乎與一般店家別無二致,但是,從不含塑膠材質的傢俱器物、以友善生產的食材製作的餐點、以公平貿易原則挑選的農產品與雜貨、不定期開辦的講座課程等大小環節,細膩而堅定地展現出賴粹涵亟欲傳遞的理念。
雖然認同公平貿易的核心價值,但她也觀察到,一來,臺灣有其特殊的歷史發展脈絡,並不適合全盤移植西方國家的操作模式;二來,公平貿易標章的認證費用高昂,若非有相當程度的生產規模,或者有組織從旁協助,一般小規模的生產者根本難以負荷。然而,放眼望去,臺灣已有不少品牌、組織,雖不見得有讓人一眼即知的認證標章,卻也悄然在公平貿易的路徑上努力前進。因此她認為,要推動公平貿易,不一定得以認證標章為依歸,把握住核心精神,回歸本質檢視,才是最根本的作法。
從商品到講座,賴粹涵認為:「只要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好的東西,我都願意把它放在這個空間裡面。」藉由自行採購進貨,或者與地球樹、綠兔子等品牌合作,販售柬埔寨的水泥袋零錢包、尼泊爾的羊毛氈杯墊、臺中南屯的蔴芛染製品、排灣族的月桃葉編織提包等生活什物以外,也引進部落e 購、德瑪汶協會、雨林咖啡的生鮮食材、食品。這些商品不一定有公平貿易的標章認證,卻符合公平貿易的精神──好比德瑪汶協會即是大安溪沿線上的原住民部落共同組成的產銷組織;雨林咖啡販售印尼蘇門達臘友善栽培的咖啡,並將所得盈餘回饋給契作的農村。公平貿易的精神不僅落實在生產端,秉持同樣的原則,賴粹涵從不向對方討價還價,甚至歡迎對方主動為商品定價,若發現商品不符合公平貿易原則,立即下架、終止合作關係。
讓環境、健康、生活越來越好
舉辦講座、課程等活動,也是光和作用重要的功能之一。賴粹涵認為,社會大眾若不能全面認識食物的本質,僅靠檢驗、法規、媒體提供的片面資訊,仍很難判斷食物的優劣好壞,因此,向社會大眾傳講理念並不容易,卻也是一條不容妥協的路。
而在世局板盪、人心起伏無定的年代裡談公平貿易,是否顯得不切實際?其實不然,公平貿易的初衷與依歸,都離不開日常生活。賴粹涵說:「所有的東西都是相互關連的。對人、對環境、對自然的尊重,都是扣合在一起的。把這些東西都放在一起,就可以讓生活更好。然而,這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所以,我們始終用一種很緩慢的速度在推動這些想法,試圖告訴別人,如果願意購買對環境友善的東西,不僅對健康友善,自己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賴粹涵也坦言,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小店經營困難,目前,她藉由加入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或與理念相近的朋友結盟,由被動到主動向大眾傳講理念,她的下一步路仍充滿光明願景。
光和作用分享空間 La Casa
-----------------------------------------------
時間:11:00 ∼ 18:00 /週一、週四公休
電話:(04)2302-6882
地址:臺中市西區向上路一段79 巷66 弄24 號
臉書:光和作用分享空間 La Casa
文/蘇俐穎
圖/賴粹涵
鄉間4202
賴粹涵於2000 年由植物系畢業,她學術生涯的下一站,是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生物多樣性與植物分類專業,然而,雖以植物為研究素材,卻始終無法割捨對人文的興趣,畢業後,毅然決然轉往德國攻讀民族植物學博士。這段長達3 ∼ 4年的旅歐時光,開啟了她對公平貿易的視野。
走一條公平貿易的路徑
公平貿易運動(Fair-trade)起源於1945 年,近代大規模進行殖民掠奪的歐美國家人民,本於反省、贖罪、慈善的心態,有意識地向貧困、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購買手工藝品,並逐步擴展到常態性、消耗性的農產品與日常用品品項,完整的認證機制也因應衍生。
公平貿易在歐洲相當流行,英國尤其蓬勃。賴粹涵回想起當時的英籍室友,除了對購買公平貿易商品相當講究,也定期向農家訂購蔬菜箱,英國各地還有公平貿易大學、公平貿易小鎮陸續興起。
由於博士研究定錨在臺灣原住民與植物的關係,長年累月的田野考察,賴粹涵屢屢目睹部落在文化與經濟上的困境與挑戰,僅靠販售民俗風的手工藝品實不足以支撐起整個部落的經濟命脈,她動念想起,這樣的處境與第三世界國家豈不正遙相呼應?在西方世界流行的公平貿易,或許是一個可行的解方。
從消費端到生產端的實地考察
既然已看過消費端,那生產端又是什麼模樣呢?這樣的念頭,彷彿遠方的鼓聲頻頻召喚著她。2007 年,她申請到客委會的一筆補助,飛往世界另一端的南美洲。
這一趟2 個月的長途旅程,除了計畫內的志工服務以外,考察公平貿易與生態旅遊才是她的主要目標。藉由參加Global Exchange 主辦的厄瓜多環境正義旅行,深入亞馬遜森林流域,路途中經過顛簸的車程與小飛機的刺激冒險,依序拜訪各個原住民部落,聆聽部落領袖與環境運動組織領袖在環境正義上的經驗與意見。
「生活如此單純,是一種貧乏嗎?沒有受到資本主義過多的侵略,或許才是一種單純的幸福。」部落裡極度原始、單純的生活,讓賴粹涵有感而發。然而,環視身處的亞馬遜雨林,豐沛的自然資源也帶來跨國大公司虎視眈眈的覬覦,開發與保留、掠奪與永續發展的衝突,無不挑戰著原住民的能耐與智慧。
厄瓜多部落的實地參訪印證了賴粹涵的猜想,確實,臺灣部落的遭遇並不孤獨,世界各地的部落處境都有幾分雷同,然而,不僅原住民對於土地、自然的情感深深折服了她,更要緊的是,觀摩原住民運用公平貿易的核心理念(不只是減少剝削、交易利潤公開透明,還有保障基本人權、婦女權益、環境永續、回饋當地建設等訴求),並在政府或NGO 的協助下形成組織,歷經多方嘗試,開創出可在市場機制下生存的營利模式,進而將所得利潤回饋到當地的軟硬體建設上,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產業模式。以上見聞讓她備受鼓舞,渴望把旅途中參訪的成功案例分享出去,作為臺灣可供參考的他山之石。
以公平貿易出發的複合式空間
經過一路摸索與思考,親自推動、實踐公平貿易的想法,在賴粹涵心裡緩緩發酵,直到2014 年6 月,在眾多親友的催逼與協助下,「光和作用分享空間La Casa」在臺中美術園道商圈裡誕生。這一爿小店,複合雜貨、餐飲、講座、展覽等多元功能,乍看下似乎與一般店家別無二致,但是,從不含塑膠材質的傢俱器物、以友善生產的食材製作的餐點、以公平貿易原則挑選的農產品與雜貨、不定期開辦的講座課程等大小環節,細膩而堅定地展現出賴粹涵亟欲傳遞的理念。
雖然認同公平貿易的核心價值,但她也觀察到,一來,臺灣有其特殊的歷史發展脈絡,並不適合全盤移植西方國家的操作模式;二來,公平貿易標章的認證費用高昂,若非有相當程度的生產規模,或者有組織從旁協助,一般小規模的生產者根本難以負荷。然而,放眼望去,臺灣已有不少品牌、組織,雖不見得有讓人一眼即知的認證標章,卻也悄然在公平貿易的路徑上努力前進。因此她認為,要推動公平貿易,不一定得以認證標章為依歸,把握住核心精神,回歸本質檢視,才是最根本的作法。
從商品到講座,賴粹涵認為:「只要是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好的東西,我都願意把它放在這個空間裡面。」藉由自行採購進貨,或者與地球樹、綠兔子等品牌合作,販售柬埔寨的水泥袋零錢包、尼泊爾的羊毛氈杯墊、臺中南屯的蔴芛染製品、排灣族的月桃葉編織提包等生活什物以外,也引進部落e 購、德瑪汶協會、雨林咖啡的生鮮食材、食品。這些商品不一定有公平貿易的標章認證,卻符合公平貿易的精神──好比德瑪汶協會即是大安溪沿線上的原住民部落共同組成的產銷組織;雨林咖啡販售印尼蘇門達臘友善栽培的咖啡,並將所得盈餘回饋給契作的農村。公平貿易的精神不僅落實在生產端,秉持同樣的原則,賴粹涵從不向對方討價還價,甚至歡迎對方主動為商品定價,若發現商品不符合公平貿易原則,立即下架、終止合作關係。
讓環境、健康、生活越來越好
舉辦講座、課程等活動,也是光和作用重要的功能之一。賴粹涵認為,社會大眾若不能全面認識食物的本質,僅靠檢驗、法規、媒體提供的片面資訊,仍很難判斷食物的優劣好壞,因此,向社會大眾傳講理念並不容易,卻也是一條不容妥協的路。
而在世局板盪、人心起伏無定的年代裡談公平貿易,是否顯得不切實際?其實不然,公平貿易的初衷與依歸,都離不開日常生活。賴粹涵說:「所有的東西都是相互關連的。對人、對環境、對自然的尊重,都是扣合在一起的。把這些東西都放在一起,就可以讓生活更好。然而,這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所以,我們始終用一種很緩慢的速度在推動這些想法,試圖告訴別人,如果願意購買對環境友善的東西,不僅對健康友善,自己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賴粹涵也坦言,在大環境的影響下,小店經營困難,目前,她藉由加入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或與理念相近的朋友結盟,由被動到主動向大眾傳講理念,她的下一步路仍充滿光明願景。
光和作用分享空間 La Casa
-----------------------------------------------
時間:11:00 ∼ 18:00 /週一、週四公休
電話:(04)2302-6882
地址:臺中市西區向上路一段79 巷66 弄24 號
臉書:光和作用分享空間 La Casa
文/蘇俐穎
圖/賴粹涵
鄉間4202
下一篇
稻田變成遊戲場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1%
我喜歡:14%
很實用:0%
夠新奇:0%
普普啦:14%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0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