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破殼之前的雞本問題
刊登日:106/11/09

臺灣目前以羽毛顏色粗分肉用雞,分為「白肉雞」與「有色雞」兩種,其中有色雞又稱為土雞,通常在性成熟後才會食用。「白肉雞」為全白色羽毛,是從國外引進的雞種,但因生長快,肉質較鬆散,比較適合油炸或燒烤等料理方式,是速食店和雞排店的大宗食材。至於「有色雞」,顧名思義有各色羽毛,例如,市場內常見的紅羽土雞和黑羽土雞,或珍珠雞與鬥雞等特色土雞,都屬於此範圍。同時,土雞是華人傳統祭祀與節慶的重要角色,更因肉質嚼勁佳,常是燉補的食材。
Q2常常聽到「土雞」,到底什麼樣的雞才能算是土雞呢?
土雞的「土」有「本土」的意涵,國際上又稱為「local chicken」或「country chicken」,意指在當地的風土氣候、在地人的喜好選擇之下緩和演化,形成更適應此環境、也較自然的品種,但並不一定是原生種。例如,法國玉米帶的居民喜歡黃皮膚的雞,小麥地區的人則偏愛白皮膚的雞,因此養出各自特色的土雞。在臺灣,早期各地也發展出多元地域特色的土雞,如金門土雞、花東雞、信義雞、竹崎雞等,目前在中興大學地方雞種遺傳資源中心還能見到牠們的蹤跡。
Q3那臺灣的土雞有什麼共同的特徵嗎?
臺灣各類土雞的特點便是「雞冠」很大─由於雞農與專家發現,性成熟的雞正準備繁殖後代,因此身體儲滿能量,肉質最為飽滿,也是一生中最頂峰的時段;且雞冠越大的雞往往越早熟,所以農民逐漸選拔、留下擁有較大雞冠的土雞,因此形成本地土雞的雞冠都很大。
Q4什麼又是「仿土雞」?牠們跟「土雞」有什麼關係嗎?
「仿土雞」一詞的由來,其實得回溯到1980、1990年代,當時的臺灣土雞曾和進口的白肉雞雜交,產出體型較碩大的雞種。那時,為了要區分這類雞和原本的土雞,便把牠們稱為「仿土雞」。但隨著時間一久,所謂的「仿土雞」也不再雜交外來品種,並逐漸在地化,自成一品系。
Q5白肉雞真的30幾天就會長大嗎?為什麼可以那麼迅速呢?
現在的白肉雞約35天就能上市,是因為育種家研究牠們的生長速度,藉此找出增重率較高的雞,再循著這類性狀進一步配種,經過長年的選拔及育種,才成為現在農民所飼養的白肉雞。此外,農民依照雞隻在各個生長階段所需要的營養,選擇適當且均衡的飼料配方,除了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浪費,更能有效利用飼料能量。再加上越來越多農民放棄過往的籠飼方式,改用密閉負壓水簾式雞舍,合宜地控制環境及溫度,讓雞隻在舒服的雞舍中成長。吃得好、住得好,讓白肉雞完全發揮當初選拔留下的性狀,而能迅速增重長大。
Q6雞肉是國人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它又有哪些優點呢?
在臺灣,每人每年平均的雞肉消費量超過30公斤,由於飲食中往往離不開雞肉,它自然也成為我們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之一。臺安醫院預防醫學事業部營養師劉怡里指出,比起國人常食用的豬肉或牛肉等紅肉,雞肉屬於白肉,其飽和脂肪酸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偏高,因此較不易引起心血管疾病,可算是優質的動物性蛋白質。然而,他也提醒,不論是紅肉和白肉都各有優點,例如,紅肉的含鐵量較白肉高,因此仍要多元攝取,才能獲得均衡的養分。
Q7雞,除了可以作為食物,還有其他用途嗎?
雞肉和雞蛋是人類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除此之外,雞還跟我們的日常大有關係!好比受精蛋感染後,可萃取物質製作疫苗,是醫學研究上重要的一環。而雞的羽毛也可以製成保暖的羽絨衣物,以及雞毛撢子、毽子等;且因雞羽的蛋白質含量高,還能加工成羽毛粉,作為部分的動物飼料,提供充沛的蛋白質。至於雞糞則是優質的有機肥材料,並可用來改良土壤品質。此外,許多外觀奇特、羽毛色彩華麗的雞種,也常成為觀賞雞種。
文/許鈺屏 攝影/A.K.
上一篇
營養便當聰明做、健康吃
下一篇
空心菜設施栽培合理化施肥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41%
我喜歡:35%
很實用:18%
夠新奇:0%
普普啦:6%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菁菁(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10
詳盡

鏡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6/11/10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