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學報導
葡萄催芽劑2-氯乙醇中毒與處理
刊登日:105/10/07

民國58年7~9月間,臺灣接連遭逢颱風侵襲,有幾位農民發現,葡萄樹有些遭風折的枝條在10~20天後,自斷處下方的芽體萌發新梢,抽梢後繼之開花結果。他們於是以人工方式模擬這個過程,嘗試一年二收的栽培法,是為葡萄產期調節技術的開始。目前可採行的栽培模式有下列數種:
一年生促成栽培:新植葡萄園可採用此法栽培。
●水平架一年一收栽培
●夏果及冬果二收栽培
●秋果及春果二收栽培
●一年三收栽培
催芽劑
葡萄芽體的休眠期可分為導入期、最深期及覺醒期,8月下旬開始導入休眠,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達到最深期,11月中旬後開始覺醒,此為生理休眠現象。生理休眠覺醒期開始時,因受到外界氣候因素及低溫的影響,使芽體維持繼續休眠的狀態,此時期稱為環境抑制休眠。從環境抑制休眠期到開始生長,需要經過7.2℃以下的低溫一段時間才能打破休眠期(依品種不同,所需的溫度及時間亦有不同)。臺灣屬亞熱帶氣候,夏季高溫且多雨,造成休眠深淺變化不規則,且冬季低溫的時數不足,無法滿足低溫的需求量,以致隔年春天萌芽時間不一致,先後可長達一個月以上,造成管理上的困難。
催芽劑的使用,對打破休眠期非常有效,可以解決葡萄在臺灣地區低溫不足、萌芽不整齊而引起管理困難的問題。
2-氯乙醇(2-Chloroehtanol)
2-氯乙醇(2-Chloroehtanol)是化工原料成分,可用在紙業及底片的製造。在臺灣亦被當作馬鈴薯或葡萄的催芽劑。此物質在常溫下為無色液體,帶甜味,因此容易誤食中毒。在農業的使用上,由於用方法簡便,催芽效果顯著穩定,2-氯乙醇(2-Chloroehtanol)是目前臺灣地區農民最常使用的催芽劑。但因其對人體毒性大,易發生嚴重中毒事件,甚至死亡,農政管理機關並未核准其為合法農藥,視之為偽農藥,但仍難以達到全面禁止使用的效果。故本文特別介紹2-氯乙醇在人體內引起的毒性,盼望民眾因著對它的毒性有清楚的認識,能減少中毒事件的發生。
毒性症狀
2-氯乙醇常見的毒性包括眼睛及皮膚的刺激,噁心、嘔吐、胃腸道出血、心跳過快、痙攣、昏迷、代謝性酸中毒、呼吸衰竭、低血壓,甚至死亡。皮膚、吸入或口服接觸都可引起中毒,一般在接觸後兩小時後出現中毒症狀。
致死劑量
曾有成年個案喝20㏄(345mg/kg)即死亡;一位孩童誤服少量2-氯乙醇後死亡。中毒者多在一天內死亡,也有延至3天後死亡。
急性中毒處理
●勿催吐
●洗胃及給活性碳
●可考慮給予乙醇、N-acetylcysteine或Methionine,前者可競爭酒精脫氧酵素,後兩者可提供glutathione以結合氯乙醛及其有毒代謝物,可能會有效。
目前無特殊解毒劑,一般以積極的症狀療法為主。
愛心小叮嚀
因著2-氯乙醇的成份具有劇毒性,可改用氰胺(Cynamide),既可達到催芽的效果,又可減少中毒的危險性。
參考資料:
●中毒緊急救治藥則 財團法人毒藥物防治發展基金會發行 2002年
●實用農藥(全新修定第八版) 廖龍盛編著 2005 年
●MICROMEDEX 2.0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葡萄栽培上的應用 林嘉興 植物生長調節劑在園藝作物之應用研討會專集 12:203-214 (1988)
●臺灣葡萄產業分析 張致盛
文/張桂香 臺北榮總醫院毒物科
上一篇
地力改進新利器─ 炭化稻殼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54%
我喜歡:33%
很實用:10%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小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9
GOOD

秋秋美待子(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9
棒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9
好文章

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9
好文

小老媽(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9
讚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9
好棒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8
棒

小慶(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8
好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8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