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知道的中醫小常識:中藥也有分三品、論輩份

你應該知道的中醫小常識:中藥也有分三品、論輩份
Photo Credit: cliffchen1973 CC BY 2.0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Photo Credit:  cliffchen1973  CC BY 2.0

Photo Credit: cliffchen1973 CC BY 2.0

中藥學可說是中醫裡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據傳,上古神農氏曾經遍嘗百草,而得知其「溫、熱、寒、涼」的藥性,乃有「神農本草經」的著作傳世。書內記載的藥物凡365種,分上品、中品和下品三品,並認為無毒的稱「上品」為「君」,毒性小的稱「中品」為「臣」,毒性劇烈的稱「下品」為「佐使」。

而到明代,中藥名家李時珍所著之「本草綱目」,包羅最為廣泛,約記載近2000種中藥,約190萬字,分為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每種藥物分列釋名(確定名稱)、集解(敘述產地)、正誤(更正過去文獻的錯誤)、修治(炮製方法)、氣味、主治、發明(前三項指分析藥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間流傳的藥方)等項。

李時珍塑像/Photo Credit: Wikipedia

全書收錄植物藥有881種,附錄61種,共942種,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種,共計1095種,佔全部藥物總數的58%。李時珍把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五部,又把草部分為山草、芳草、溼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雜草等九類。然而,最為廣泛的被應用在中藥店中的參考書籍,乃是清初汪昂的著作「本草備要」。

「本草備要」大約是記載400多種常用中藥材,包括草、木、果、蔬菜、金石水土部……等內容。而其排列的順序,也以「輩分」順序排列。例如:「黃耆」為「百藥之長」、「甘草」為「百藥之國老」、「人蔘」為「百藥之王」、「大黃」為「百藥之將軍」等等。基本上,大部份市售的中藥都可以從「本草備要」查詢到相關的資訊。

「本草備要」主要以中藥之性味、歸經、主治、功用、配伍與禁忌等等,來分門別類地介紹每一味中藥方的特殊之處,以及其治療的準則。由於文字淺顯易懂,許多傳統的中草藥店與蔘藥行也常用來當作參考用書。

傳統中藥分析藥品首重氣味與歸經,其藥性總義上提到:酸屬木入肝、苦屬火入心、甘屬土入脾、辛屬金入肺、鹹屬水入腎。

酸者,能濇、能收。
苦者,能瀉、能燥、能堅。
甘者,能補、能和、能緩。
辛者,能散、能潤、能橫行。
鹹者,能下、能軟堅。淡者,能利竅、能滲泄。

基本上,從「藥食同源」的角度看中草藥,是一個十分適當的切入角度。開一個好的中藥方,與炒一道可口的菜餚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當季的藥膳配方,與冬令進補也十分常見,配方人人不同,也各具特色。在許多食療相關的書籍上,都可以查詢得到其配方與成份比例,也可依個人的喜好增減食材和加減調味料配方。

近年來,中醫藥日益受到全球矚目與重視。中藥的現代化也是時勢所趨。從傳統的飲片,到現代化的濃縮科學中藥,有許多研發單位針對本草單方進行研究其抗癌,或是治療神經退化症等等相關疾病(詳見延伸閱讀1與2)。無論是由理論的推導,或是從分子生物學相關的實驗而得的資料,配合中藥化學的相關知識,皆可適切地了解與治療相關疾病。

中醫藥學的進步速度很快,在許多國家日益重視中草藥的情況之下,對於其藥性以及應用上,都投注大量的資金與人力資源進行劑型以及相關產品的研製。最為普遍的乃是改變劑型,使其小分子化且好吸收的方式,來讓中藥有更好的吸收率與達到更有效的治療。期望有更多對中醫藥有興趣的研究學者參與研究。

延伸閱讀:

  1. Ho CC, Huang AC, Yu CS, Lien JC, Wu SH, Huang YP, Huang HY, Kuo JH, Liao WY, Yang JS, Chen PY, Chung JG. (2013). Ellagic acid induces apoptosis in tsgh8301 human bladder cancer cells through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nd mitochondria-dependent signaling pathways.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2. Chen, P. Y., Tsai, C. T., Ou, C. Y., Hsu, W. T., Hhuo, M. D., Wu, C. H., Shih, T. C., Cheng, T. H., Chung, J. G.*, (2012).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novel drugs designed for use as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s and histamine H3 receptor antagonist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by docking, scoring and de novo evolution, Molecular Medicine Reports5(4), 104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