蔥蘭株高15~20公分,地下有卵狀鱗莖,屬名"Zephyranthes"是由希臘文 zephyros(西風)與anthos(花)組合成,因主要分佈與中美洲與西印度群島的氣候特色有關,當地西風常夾帶豐沛雨水,為雨後盛開的花朵,所以英文名與韮蘭一樣叫"Rain lily",但蔥蘭的葉片為管狀,明顯與韮蘭扁平的葉片可作區隔。"Zephyranthes candida"為白花,花藥黃色,Zephyranthes citrina為黃花,為園藝品種,稱作"黃蔥蘭"。
栽培方式
蔥蘭生性強健,生長適溫為15~25℃,冬季生長停滯。日照充足開花較多,但亦可耐蔭,可栽培在牆角、圍籬或大樹底層。栽培土質以肥沃帶砂質的壤土為佳,若使用盆栽,每五寸盆可植5~8株,花壇可作為滾邊栽植,株距5~10公分,一年後可長滿花壇邊緣,若種植多年已太過擁擠應加以分株。可略耐旱,故可種於行道樹或不易澆水的位置。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龜山島、基隆嶼、蘭嶼、綠島和金門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海岸林和都市林等處活動,飛行活潑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常於濕地吸水,具有強烈領域行為,常於林緣或山頂制高處出現。在臺灣娜灰蝶屬共有四種,與本種近似有南方和熱帶娜灰蝶,本種體型最大,另由背面可透視腹面白色斑紋,在辨識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紫金牛科的樹杞、硃砂根、春不老、賽山椒和山桂花,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植物的新芽、嫩葉或花苞上,卵呈白色扁平狀,表面有明顯凹陷,幼蟲齡期共分為四齡,終齡幼蟲淺黃綠色,於枯葉堆化蛹,蛹為縊蛹,外觀為淡褐色,上有黑色斑點。
雌雄鳥同型。頭頸較短,喙粗壯略向下彎,枕部有窄羽形成羽冠,翼圓,跗蹠前緣具盾鱗,後緣具網鱗,尾短,尾羽12枚。成鳥額基白色,頭頂、上頸、背及肩羽黑藍色具金屬光澤。後枕有2至3條細長白色飾羽羽冠。頸側、雙翼、腰、尾為灰色。額、眉、頰、腮、喉、前頸及腹為白色。 幼鳥頭頂及羽冠黑綠色,背面灰褐色,有許多灰、黃及白色縱紋,腹面白色具暗褐色縱紋,背為褐色帶淡黃色斑點。飛羽及尾暗褐色、羽緣白,次級飛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虹膜橙紅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繁殖期轉為紫色;喙黑褐色;跗蹠及趾暗黃色,爪黑色。
棲地與習性
生活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的河流、沼澤、池塘、河口附近。樹棲性,特別喜歡棲息在紅樹林、竹林及木麻黃防風林間。大 眼睛的構造正好配合其夜行的習性,在清晨及黃昏時也很活躍,日間常見其將頸部縮起,單足棲立於紅樹林或防風林中,有時會聚成大群。飛行時翼寬長,身體的形狀好像被壓縮過,比其它鷺類振翅的頻度高,會在飛行時鳴叫。 獵食時靠目視,但也會聽音辨位,方式為靜立待獵物接近,或是慢步接近獵物,常常單獨獵食,會維護覓食領域,但也會聚集到食物豐富的地區。可在日間覓食,但是常受到其它鷺科鳥類的攻擊驅趕,在夜間獵食捕獲的獵物雖然較少,但是食物體型較大。張晏銓(1997)對其溪流覓食棲地的研究發現,雖然本種腳的長度相對較短,常在溪流的淺平流區以定點站立的方式覓食,覓食效率較低,但是能量的消耗也少。 繁殖時會與牛背鷺、小白鷺形成壯觀的鷺鷥棲,雛鳥在巢中非常吵雜。而夜鷺活動時間和白鷺相反,白天看守營巢處,夜間外出覓食。鷺鷥群營巢的搬遷,通常是夜鷺先行,過了3至5年後,其它白鷺才會大批遷入(陳炳煌及顏重威1977)。
體型與Corydoras屬中多數種類相似,惟本種身型相對較短且體高明顯,另呈白色且明顯延長之背鰭前緣高聳醒目,體側縱向之平行紋路或有中斷,但與近似種類相較多顯稀疏;胸鰭無顏色與花紋,尾鰭則具黑白相間之環紋
分布區域
南美洲巴西境內之普魯斯河(Rio Purus)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