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豚花屬名是由希臘文streptos「扭曲的」與karpos「果實」所組合成,因為其果實為螺旋狀,而種名saxorum意思為「岩石上生長」,在原生地是生長在林地岩壁上,其莖部容易四散匍匐生長,生長勢強,株高15-40公分,葉片肉質,花柄細長下垂,花朵藍紫或白色,造型輕盈優雅,就像一隻在海裡跳躍的海豚。適合以吊盆或壁掛方式種植,花期四季都可開花,以夏季較盛。
栽培方式
海豚花栽培環境要有明亮散射光,光照充足,株型會較緊密且開花性較佳,但仍要避開夏日的強烈陽光,栽培介質需排水良好,澆水時需待表土微乾再一次澆透,若放置水盤,需注意不能積水以免根系腐爛;由於葉片佈滿細毛,需注意若栽培環境不通風時,澆水不要讓水珠殘留於葉面上。摘心才可使植株枝葉均衡向四週發展,且摘心後長出的分枝越多開花數也越多。栽種一段時日之後,基部的枝條會開始木質化,葉子會黃化脫落,建議將頂芽剪下扦插再重新培植。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箭竹草原等處環境活動 ,飛行活潑敏捷,停棲時前翅成V字型後翅平攤或下壓。除訪花吸蜜吸水外,也喜歡吸食動物 的排遺‧尤其是鳥類的。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奇萊孔弄蝶,該種翅腹面呈黃褐色,雄蝶前翅背 面具線狀性標;本種雄蝶無性標,翅腹面則呈泛黃綠,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一世代蝶種,冬季期以幼蟲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禾本科的玉山箭竹 和芒,目前尚不清楚雌蝶將卵產於何處,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幼蟲於寄主葉片製作筒狀蟲巢 。終齡幼蟲化蛹離開蟲巢至葉背化蛹,蛹為縊蛹,會分泌粉狀蠟質代謝物,佈滿於葉背防止水 份入侵。
雌雄鳥同色。額、頭至後頸暗鼠灰色,兩側各有一條黑褐色縱紋,眼圈白色,顏臉部至側頸鼠灰色。背、腰、尾上覆羽、翼羽和尾羽等為黃褐色,飛羽內瓣暗褐色。腮、喉灰白色,胸、腹淡黃褐色,中央白色,尾下覆羽淡黃褐色。喙黑褐色,跗蹠肉黃色。
棲地與習性
分布範圍甚廣,自平原至海拔2,800m的高山都可見其蹤跡(Yen1990)。林棲性鳥類,活動於林中各層面,包括低層的叢藪、中層的枝葉末端和上層的樹梢。覓食和鳴唱等活動都在喬木的枝葉間(許晃哲2003)。 在非繁殖期常與其它小型鳥類如紅頭穗鶥、綠鳳鶥、灰喉山椒等混群。在混群中,本種的數量最多,並領導群鳥覓食和活動,如遇空中天敵,常率先發出警戒聲,使鳥群能立即逃避(Chen&Hsieh2002)。
東南亞產小型鯉科,體幅較近似種寬,且體高與最大體長相對明顯;體側中後段至尾柄處,具有一三角形之紫黑色色塊;成熟雄性個體具紅色之背鰭、臀鰭與尾鰭。
分布區域
原產於泰國南部、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印尼蘇門答臘的溪流,目前則多為繁殖培育,並有多樣水族品系(如黑三角燈或藍三角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