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葉灌木至小喬木;二回偶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長橢圓形,長約1公分,羽片4-8對,小葉10-20對;頭狀花序,腋生,具有長總梗,白色,萼五裂;花瓣5片,線形,雄蕊10枚,單生或數個聚生,花序徑2-4公分,花蕊長而明顯;莢果,長10-15公分,尾尖;種子褐色,光滑具光澤。
栽培方式
為向陽性植物,在陽光充足時生長快速,可以長至6-8公尺高不等,可將其他植物壓在其。,生長適應性強、抗旱,不擇土壤、耐瘠薄鹽鹼,幾無病蟲害。 銀合歡喜溫暖濕潤氣候,最適生長溫度爲20-30℃;氣溫高於35℃,仍能維持生長;低於12℃,生長緩慢;適應土壤條件範圍很廣,以中性至微鹼性土壤最好,在酸性紅壤土上仍能生長,適應pH值在5.0-8.0之間。石山的岩石縫隙只要潮濕也能生長。
本種產於全島平地至低、中海拔山區,另外基隆嶼、龜山島、小琉球、澎湖群島、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也有分佈。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常綠闊葉灌叢、海岸林和都市綠地等處活動,飛行快速,會訪花吸蜜,雄蝶喜於濕地吸水。因取食人為栽植及野生的各種芸香科植物,是郊區最容易看到的蝴蝶之一。在臺灣類似的種類為臺灣鳳蝶,但臺灣鳳蝶後翅腹面紅色斑紋較發達,且具一極短的尾突,本種沒有,在辨識上並不難。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成蟲全年可見,部份冬季較寒冷地區則以蛹態休眠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為芸香科的柑橘、甜橙、柚、賊仔樹、雙面刺、阿里山茵芋和山黃皮等,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幼葉或新芽上,卵為黃色球形,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臭角為桃紅色。蛹為縊蛹,有綠、褐色兩型,常於寄主枝幹或附近人造物上化蛹。
體長約10cm,雌雄鳥羽色不同。雄鳥喙黑色,虹膜黑褐色,頭、背、覆羽及腰灰藍色,頭有明顯白色眉斑,喉、胸橙黃色,腹及尾下覆羽為白色,飛羽褐色、外緣赤褐色,尾羽褐色,腳肉紅色。雌鳥喙黑色,虹膜黑褐色,眼環淡棕色,頭、背及腰欖褐色,頭無眉斑,飛羽褐色,胸黃褐色,喉、腹淡黃褐色,尾羽及尾上覆羽紅褐色,腳肉紅色。雄性亞成鳥體色較雄性成鳥淡,背為藍褐色,眉斑黃白色,喉白色,胸褐黃色。雌性亞成鳥體色類似雌性成鳥。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台灣海拔1,000m至2,500m之間的山區,喜愛闊葉林下層或灌木層,經常單獨於林下陰暗灌叢內活動,並不容易見到,停棲時會不停抖動尾羽,飛行時通常不做長距離移動。
澳洲與新幾內亞產小型塘鱧,多以靜止姿態躲藏或緩慢活動於隱蔽處;雄性個體成熟時,額端隆起且面頰、下腹與各鰭基部呈鮮紅色,背鰭邊緣則為藍黑相間;背鰭硬棘數7,軟條數8-9;臀鰭硬棘數1,軟條數10-12
分布區域
新幾內亞南部、澳大利亞北部及東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