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雪草在臺灣夏季多在高冷地栽培才能成功,多做為切花使用,而盆栽型態的初雪草則是要等聖誕節,大約年底較為冷涼期間才會出貨,於平地上應用可搭配聖誕紅做成組合盆栽,非常有下雪的風味,有如北歐的過節氣氛。因初雪草的葉片滾有白邊,又稱為"蕾絲花葉"或"銀邊翠",英文名稱則為"Snow-On-The Mountain",故又有"高山積雪"的雅稱,都是對這個似雪花飄飄、浪漫多姿的初雪草之讚美。
栽培方式
初雪草的莖直立多分枝,植株具柔毛,葉面綠色,邊緣或大部分為銀白色,頂端開小花,花期為8~12月,葉以卵形為主,也有長圓形、矩圓狀披針形,花極小為乳白色,邊緣有花萼,讓花型更像蕾絲邊般浪漫。土壤以砂質壤土為佳,不可積水,花序頂端,花萼片會聚集成小杯狀,最好也不要淋到雨,否則容易腐爛。
本種為特有亞種,產於全島低至、中海拔山區。成蟲喜歡於常綠闊葉林的林冠活動,飛行活潑快速,雄蝶常飛至 溼地吸水,成蟲未發現有訪花習性,喜歡吸腐果。本種是稀有的種類,在臺灣沒有斑紋類似的種類,在辨識上非 常容易。
生活史
本種為多世代蝶種,低溫期以幼生期越冬。寡食性蝶種,目前已知寄主植物有桑寄生科的大葉桑寄生、忍冬葉桑 寄生、杜鵑桑寄生和蓮華池桑寄生,雌蝶將卵單產於寄主葉片,卵呈淺黃褐色半球形,上有末端呈水滴狀的長棘 刺,幼蟲齡期共分為五齡,終齡幼蟲於葉片下方化蛹,蛹為懸蛹,外觀是綠色,兩側各有一個紅褐色斑紋。
雌雄鳥同色。額至前頭黑色,有白色細縱紋,頭頂至後頭欖褐色。眉斑白色細長,由上喙基部延至後頸,眼先、眼下和耳羽黑色。後頸和上背栗紅色,下背、腰、尾上覆羽和翼欖褐色。飛羽內瓣褐色,尾羽暗褐色,具深色橫紋。腮、喉白色,胸羽白色,各羽羽軸黑褐色,形成斑點。腹栗色雜有白色斑駁,脇栗色,尾下覆羽欖色。上喙黑色,下喙象牙白色。跗蹠黑褐色。
棲地與習性
棲息於平地至山區海拔1,500m闊葉樹林、灌叢或草叢,多見在底層或地面上活動。但在海拔2,400m處有時也能聽到其鳴叫聲。一般不作遠距離的飛行,遇人則竄入濃密的叢藪裡。
南美產小型脂鯉,泳動行進間多保持挺直之體幹;吻端尖銳,體側具一由吻端延伸至尾柄處及尾鰭下緣的黑色縱帶,成熟雄性個體尾鰭部位偶有紅色斑點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南美洲,包括巴西、委內瑞拉、玻利維亞與蓋亞那境內之淡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