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星天牛
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生態習性:
本蟲一年一世代,成蟲一般於每年3至4月出現,多在距地面約0.5
公尺處以口器咬破樹皮產卵於裂縫內,每處一粒,每雌蟲可產70至80粒,卵經7日天左右孵化,孵化後幼蟲先繞皮層內側盤食後蛀食木質部,造成若干隧道,成熟時即化蛹於孔道中。
形態:
成蟲體黑色,觸角自鞭節起,每節基部白色,前胸與翅鞘有白色星狀斑點,幼蟲乳白色,頭黃褐色,前胸部最大,背面、側面及腹面斑紋黃褐色,背面斑紋凸字形,胸足退化。
危害狀:
被害株基部常可發現由隧道口排出之木屑及蟲糞,嚴重被害葉片黃化凋落,樹勢衰弱,最後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一、 |
在成蟲出現前,在樹幹自地面至一公尺高度處塗布石灰乳或包紮塑膠布或網,以防產卵。 |
二、 |
使用40.64%加保扶水懸劑100倍,在4至5月間成蟲出現時,每隔1個月,將藥液噴撒於地面45公分之樹幹基部,至8月為止,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
三、 |
人工捕殺成蟲、鐵絲鉤殺、燻殺幼蟲。 |
四、 |
清除根際雜物、灌溉施肥增加樹勢。 |
|
(1996植保手冊第298頁)
|
斑星天牛幼蟲及為害狀
(羅幹成、邱瑞珍,1985,台灣柑橘害蟲及其天敵圖說第4頁
) |
斑星天牛幼蟲危害狀
(羅幹成、邱瑞珍,1985,台灣柑橘害蟲及其天敵圖說第4頁
) |
斑星天牛成蟲羽化後取食枝條皮層及葉片
(羅幹成、邱瑞珍,1985,台灣柑橘害蟲及其天敵圖說第3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