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線蟲白尖病
(Rice White-tip disease)
病原菌:Aphelenchoides
besseyi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6頁。台中。412頁。)
病原生態:
葉芽線蟲為兩性生殖,A. besseyi
在24℃及28℃之最適溫度下8~9天即可完成一世代。A.
besseyi 在稻種萌芽後,以內寄生方式存在於鞘葉可達7~10天之久,完成一世代,隨後游出鞘葉,迄水稻收穫為止皆於稻株中外行寄生行為。
A. besseyi
可以休眠 (dormant) 或脫水
(anhydrobiotic) 狀態殘存於植物組織、種子或殘株上,於採收後的穀粒中可存活8個月至3年之久。俟播種後,穀粒中A.
besseyi
旋即復甦,往生長點方向趨集。分蘗後期此線蟲之數目達最高峰,並於開花前侵入花穗,於劍葉中行外寄生方式取食子房雄蕊、桴與胚。當穀粒漸趨成熟,此線蟲即停止繁殖,然三齡線蟲仍持續成長為成蟲,而集中於穎部。復甦後的A.
besseyi 多為雌蟲,雄蟲數量偏低。
(蔡東纂。2003。水稻線蟲白尖病。植物保護圖鑑系列8─水稻保護,第364頁。防檢局。台北。448頁。)
病徵:
典型病徵出現於分蘗期,葉片抽出時,葉尖呈黃白色油浸狀,病組織透明而後轉呈灰白色條狀螺旋形捲縮,長度約為2~5公分,病組織常斷裂脫落,又稱切葉病。被害稻株,穗變短小,多呈暗紅褐色乾枯形狀,嚴重者,常導致抽穗不正常,節上另生1~2小型稻穗。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6頁。台中。412頁。)
傳播途徑:
水稻白尖病原線蟲,可於稻榖內以休眠狀態殘存3年以上,俟稻種播下後,在有水份及溫度適宜情況下,線蟲漸漸恢復活動力,且隨芽的生長沿葉鞘內側往上移動,因此種子傳播是本病最主要之傳播方式。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6頁。台中。412頁。)
防治方法:
藥劑防治
藥劑名稱 |
每公頃每次施藥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0.3%芬滅松乳劑
(Fenamiphos) |
|
|
稻種預浸24小時後,再浸藥處理24小時。 |
|
10%芬滅松粒劑
(Fenamiphos) |
每育苗箱60公克 |
|
於秧苗綠化其均勻撒佈。 |
與10%毆殺滅粒劑一起使用或插秧後60天用40%芬滅松乳劑3,000倍一次。 |
0.3%芬普尼粒劑
(Fipronil) |
每育苗箱50公克 |
|
插秧前24小時均勻撒佈,之後立即灑水至飽和狀。 |
1.
育苗箱使用。
2.
對水生物劇毒;對蜜蜂毒性高。 |
24%毆殺滅溶液
(Oxamyl) |
|
1,000 |
稻種預浸24小時後,再浸藥處理2小時。 |
口服劇毒,呼吸極劇毒,具眼刺激性及對蜜蜂毒性高。 |
10%毆殺滅粒劑
(Oxamyl) |
每育苗箱60公克 |
|
於秧苗綠化期均勻撒佈。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36-37頁。台中。412頁。) |
|
|
|
水稻白尖病病徵 |
|
|
(簡錦忠,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第11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