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植前後之栽培管理
定植前作業:
定植之土壤條件,以砂質而肥沃的壤土為佳,若土壤貧瘠,可施入泥炭苔或腐熟之堆肥,將EC值調整在0.8-1.0ms/cm,ph值維持在6-6.5間。
土壤消毒:採用土壤消毒是確保生育良好,減少病蟲源及雜草之有效方法,一般採用水稻輪作或溫湯方式浸漬亦可代替。
當施入堆肥後,便須進行土壤消毒,可選擇藥物或是蒸汽方式消毒;藥品消毒可以必速滅或溴化甲烷消毒,使用藥劑後須覆蓋塑膠布,須確保消毒土壤之溫度在15℃以上,待充分散氣後方可定植。蒸汽消毒以低溫蒸汽毒方鐘處理,以70℃約30分鐘作處理,須注意,若採用蒸汽消毒,不可先施用化學肥料,以免熱分解而造成肥害。
定植畦寬採80cm,通路40cm,以15cm*15cm之花網平舖於畦面後,每一網目內定植一株,每分地約可種3萬株。
定植前須保持土壤之濕潤,並保持溫室內通風而不悶熱;為降低地溫,在實際操作上可以610#黑網遮光,並澆水在畦上;在定植前一週可以45%拉草乳劑及34%施得圃乳劑作雜草萌芽處理,減少定植初期之雜草處理工作。
定植初期管理:
定植時作業必須迅速,以免種苗在田間遭受逆境,若無法將苗株迅速定植,必須先安排適當場所放置種苗;定植後之第十天到兩週內,為關鍵期,須控制日溫在25℃以下,夜溫在15-20℃,並免造成簇狀化之因素;舉凡水份、溫度、光線、肥料及農藥管理等,若控制不當,皆造成洋桔梗生長之逆境;在初期水份供給,必充分而不可使土壤有乾燥之情形,即使一次也不成;光線上,過強的日照不僅使溫度大輻上升,亦會造成生育受阻;若採用穴盤苗,定植後2-3日內,根部即開始活動生長,隨即便要以稀薄之液肥補給肥份,尤其是銨態氮肥之補充。
摘心與否,視設定之出貨期、預定產量質而定,摘心較不摘心之栽培約延遲15-30天出貨,但可增加產量1.5-2倍,同時會使節位數降低影響品質;若欲行摘心,須待定植成活,根部充分伸展後行之。
此期間的病害以露菌病、疫病、細菌性萎凋病、真菌性萎凋病及立枯病較為嚴重;若為土壤性傳播病害,除作好土壤消毒及隔絕傳染源外,別無良策;此時間若濕度高再加上通風不良,易感染露菌病,發病時於全株,尤其是嫩葉及葉背處,會有鼠灰色黴體呈現,常誤判為灰黴病而延誤防治時效。蟲害上,須防治夜盜蟲及青蟲之為害,定植後即須作定期之防治。
生育中期:
定植20-30天後
,根系及地上部也伸展旺盛,若進入此期仍未全面抽苔,則恐有簇狀化之虞;進入此期仍須保持充足的水分及肥份供應,除三要素之供給外,硼與鈣亦須在此期中施用;栽培中,若溫度過高,易發生葉尖及嫩葉有萎縮、枯黃之情形,類似鈣缺乏症狀,作好通風則能降低發生之比例。
初期若覆蓋黑網,須逐漸拆除,否則在光線不足下,不僅枝條軟弱,且會使分枝減少,影響產量。
由於葉面積在此期迅速增大,且漸成湯匙狀避免在上午施用藥劑或肥料,以免藥液累積於葉面而造成藥害,且施用藥劑須儘量選擇不會產生藥斑者。
此期病害與初期類似,另外毒素病、灰黴病及黑斑病亦常發生,毒素病通常易與根系發育不良而黃化之植混淆,須細心研判,一旦發現毒素病病株,要立即拔除銷毀。蟲害上須防患潛葉蛾、夜盜蟲、青蟲及紅蜘蛛。
此期為使節間拉長,提高切花長度,可以GA310-50ppm處理,但須留意藥效之時間,且施用次數不可多,濃度不宜過高,否則造成節位長短不一或花頸部份過長,皆會得到相反之效果。
電照亦可於此時期進行,電照之安置可參菊花之電照處理。以夜間中斷照明之方式進行,以累積日長達16小時以上即可。
生育後期:
當見到花蕾時,在水份管理便須作節制,有效地控制水份,除能減少病害之衍生外,並有助切花品質之提昇及瓶插壽命之延長。
莖折現象是此期常發生的狀況,除了人為拉花網或操作時造成的機械性傷害外,日夜溫差過大、土壤水份變化過劇、植株缺硼及品種特性皆是莖折之誘發因子,若不加以避免,常造成重大之損失。
溫室內之溫度降及通氣良好仍須持續,溫度過高,會因生育過於快速,使花蕾數減少、花色著色不佳、花型不良,因此無法同時開放多朵花蕾;若值冬季,突然的低溫會產生高處簇狀化之情形,會引發高處簇狀化除了與栽培溫度有關外,育苗期間之溫度及品種較亦關連甚大,一般而言一代雜交品種及早生品種比固定品種及中晚生品種較不易發生高處簇狀化。
此時期土壤之酸鹼度會影響花色之顯色及覆輪花色之著色,須避免土壤因施用化學肥料造成之酸化。
病蟲害之發生與中期類似,特別注意是花瓣之灰色黴病,須注意通氣良好及作預防噴藥。孕蕾至開花亦須防患蚜蟲之為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