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火鶴花的分類: |
|
火鶴花是原生於中南美洲的天南星科多年生之草本花卉,基本上可分為4個族群,分別是A. andraeanum栽培種(即目前切花栽培的主要品種來源)、A.
andraeanum與A. andreacola(矮生品種)的雜交種、A. scherzeranum(紅苞芋等)及一些觀葉觀果的品種。
A. andraeanum及其雜交種,通常植株較為開張,植株大,且花型較大,經常作為切花生產,但其中某些品種也適合作為盆花生產,基本的花色有白色、粉紅色、紅色、桔紅色及綠色等。A.
andreacola栽培種與A. andraeanum比較,植株相對的較為中、小型,具有完全或部份短簇的節間叢生性強,花也相對較小但花數較多。Andracola的葉片較薄,且葉色暗綠,對病害有較高的耐抗性,其基本的花色有白色、粉紅色、紅色及紫色等。
A. scherzeranum(紅苞芋)是最早作為盆花生產的火鶴花品種,植株矮小緊湊,基本的花色包括有白色(通常具有斑點)、粉紅色及紅色等。其它觀葉觀果的品種則包括水晶花燭、明脈花燭、掌葉花燭、浪葉花燭、觀果火鶴等。
在園藝分類上火鶴花(A. andraeanum)依花型可以分為標準型、魔鬼型 (Obake雙色系)、蝴蝶型及鬱金香型。標準型如Tropical、Marian
Seefurth 、Neta、Acropolis等主要切花品種,魔鬼型如Paradiso、Fantasia等,蝴蝶型如Butterny,鬱金香型如Calypso等。
若以花色作為區分,火鶴花可區分為紅、橙、粉紅、珊瑚粉及白色等五種基本色系,但最近幾年一些比較稀有的顏色如紫色、綠色、淡紫色花品種也逐漸被選育出來,未來在新花色、新花型甚至香味品種的推出都是可以期待的。 |
二、 |
火鶴花的植株型態與生育模式: |
|
火鶴花是著生型之草本植物,具有氣生的鬚根,革質的單葉螺旋排列在短縮的莖上,而其所謂的"花"。則由花梗
、苞片及肉穗花序所組成;A. andraeanum具些微的蔓生性,能以氣根固著;A.
scherzerIanum則具有基部多莖短簇的特性。
A. andraeanum的主莖依營養狀態、環境、品種的不同,每年可長出3-8片葉片,植株基部的側芽可形成吸芽,吸芽的形成能力因栽培環境與品種而異。
火鶴花進入成年期後,依循一葉一花的發育模式生長,在花芽發育初期曾有一段休眠期,而後再繼續發育,休眠期間則因品種及栽培環境而異,一般在低溫及低光下所須時間較長。在花芽發育的過程中若遇到不適當的環境逆境,則會導致花芽的畸型或停止生長。 |
三、 |
火鶴花的種苗繁殖: |
|
火鶴花的繁殖方式有種子繁殖、分株繁殖、截頂切斷、莖節切段及組織培養等,而商業生產上則以組織培養的方式為主。 |
|
(一) |
種子繁殖:
火鶴花的肉穗上著生了200-300朵小花,每朵花上著生四個雄蕊及一個二心皮的子房,在成熟的過程中雌蕊早雄蕊約7天成熟;火鶴花從授粉後到種子成熟,平均約須6-7個月,播種後需經2-3年的營養生長期,才會開花。由於火鶴花的異質性相當高,因此種子繁殖僅在進行品種改良時才會採用。 |
|
(二) |
分株繁殖:
在自然狀態下火鶴花會自植株基部產生吸芽,吸芽發生的能力因品種及栽培環境而異,通常在較高光度下會誘導吸芽的形成。當吸芽發育到5公分以上並已具有2-3條發育正常的根時即可分株移植培育為新的幼苗。 |
|
(三) |
截頂切斷:
利用老株(或植株)伸長的莖頂作為繁殖的材料,可在短期內獲得較大的植株,惟須注意切取之部位帶有發育良好的根部。 |
|
(四) |
莖節切段:
利用去頂後的老莖,切取帶有的根部部位,切段放置於濕潤的介質內促使發根及萌芽,利用此一方式獲得開花株所須之時問較長。 |
|
(五) |
組織培養:
商業生產上經常採用植株的幼嫩葉片進行組織培養,在誘發不定芽後增殖,再移入發根培養基中讓組培苗發根後供馴化為小苗,經由組織培養得來的種苗可確保不帶有大部份的病害病源,但對毒素病及細菌性葉枯病仍需進一步之檢定。火鶴花的種苗來源主要來自組織培養的種苗,這些經過檢定
(組培苗仍有可能帶有葉枯病病原)的組培苗在馴化的過程中若能以乾淨的無土介質,培養在隔離離地的高床上,在正常管理下應可確保種苗不帶有病蟲害;健康之火鶴花種苗可以有效避免危禁害蟲及細菌性葉枯病在田區間的傳播。 |
四、 |
火鶴花的栽培管理: |
|
(一) |
苗圃的規畫與設計:
火鶴花是長期作物,種苗種植後整個商業生產周期約5-6年更新一次,初期栽培設施的設計會影響到後期植株的生育及管理,理想的園區規畫可節省栽培管理的人工成本並有效提生生產效率及收益。
由於火鶴花的自然特性,維持低光高溼的環境是栽培成功與否的第一要務,而在台灣夏季高溫多溼且又有颱風侵襲的考慮下,穩固的遮陰棚架及灌溉設施定必備的條件,如經費許可,其它如防雨、通風及水質改善等設施也能有效改善植株的生育並提高切花的品質。 |
|
|
1. |
設施下的地面整理:
苗圃地面整平後以三分碎石或雜草抑制席鋪設於上面可以防止雜草的叢生,也可避免土傳病害病原菌的傳播及重要土壤害蟲的為害,尤其是在簡易遮光棚架下,有效的隔離土壤能避免雨水噴濺上面傳播病害。 |
|
|
2. |
植床的設置:
植床的設置因苗圃面積大小,除考慮栽培的密度外,對於栽培管理時所需之作業走道也應一併規畫,如是否允許農機作業或設置工作軌道等。
目前的植床規劃是以床寬120公分、高25-30公分,植床間隔30公分較為理想,至於長度則隨整體園區的規劃而異。
盆植也是火鶴花栽培的另一種方式,將火鶴花苗種植在七吋以上的花盆後,再分區排列於田區內,盆植可節省一半以上的介質成本,但相對的增加花盆及種植的人工成本,且植株根部受限於有限容器內,對水份及養份的管理要更為注意。
在荷蘭的精密溫室環境下,其栽培業者也採用連續W型槽的方式種植,其最大優點是可以節省將近一半的介質成本,但在產效益及設施成本仍有待進一步探討。 |
|
(二) |
栽培與管理: |
|
|
1. |
溫度:
栽培環境的氣候條件對火鶴花之生長與發育、切花產量、品質之影響很大,由其是溫度。溫度影響花芽的休眠及花朵發育、花軸的伸長,花型、花色及大小表現也會因溫度的高低而有所差異,最明顯可見的現象即是肉穗顏色的差異。
一般而言其生長最好的溫度條件是日溫在25-32℃,夜溫21-24℃的環境下,當溫度超過35℃時,會造成葉燒、苞片退色並降低花朵壽命的現象。火鶴花對霜害或寒害的反應是相當敏感的,大部份品種在18℃以下即會引起寒害,產量降低,苞片變型的現象;當夜溫低於15℃時,大部份品種會發生凍傷出現新葉皺縮、葉梗出現斑點,苞片嚴重畸形,並造成下位葉的黃化的病癥。
溫度對火鶴栽培造成的主要問題是消蕾的現象,一些研究指出在高於30℃或低於15℃的溫度逆境下都有可能造成火鶴花俏蕾,高溫使火鶴花的苞片變長,低溫時則較圓,而花苞露出至成熟所需時間也以高溫時較快。荷蘭的研究則指出低夜溫可促進花朵的發育。 |
|
|
2. |
光線:
光度影響葉片的大小及葉柄、花梗長度,但花與葉的發育天數不受光度的影響。就原生習性而言,火鶴花屬於陰性植物,太強的光線對生長與發育有不良影響,但品種間仍有差異存在。一般而言適度的遮蔭,植株的葉面積大、葉片數多、葉色深綠,切花品質及產量也較高。通常大部份的火鶴花栽培在光度15000-25000燭光的環境下生長良好,當光度高於25000燭光時,會促進側芽的產生,但同時會造成花和葉片的褪色,但過低的光度也會造成消蕾的現象,尤其是在高溫環境下會更嚴重。
生產上盆花業者可以利用光度誘導側芽發生的特性,在培育的早期利用高光度環境來促進側芽的產生,爾後再將植株移入低光度環境下來改善花和葉的品質,以生產高品質的盆花。
在台灣的自然環境下,周年的光度都還高於火鶴花生長之最適光度,適度的遮蔭足栽培火鶴花所必須的。以南部地區而言,冬、夏季間之日射量差異大,必需有雙層遮蔭網來調節光度,上層採80%固定式遮蔭網,下層採50-60%活動式遮蔭網,並於冬季或夏季陰天時收捲。中部地區由於日射量的變化不像南部劇烈,通常周年以單層80%遮蔭網遮光即可。 |
|
|
3. |
栽培介質的選擇:
理想的火鶴花介質pH在5.2~6.2之間,最適合之pH值為5.7。火鶴花對鹽類的反應較為敏感,對植株生育及切花產量而言理想的介質EC值約在0.6-1.2Ds
M-l之間,產量及生長速率隨著EC值的提升而降低,且會抑制植株對Ca-Mg-Cl的吸收但卻促進植株對K、Mn肥的吸收。
在物理性狀上良好的火鶴花介質必須是透氣性良好,排水及排水性良好,能有效保持水份及肥份,不易腐爛或崩解,並有足夠之空氣孔隙,且能穩固的支撐植株。
本省業者曾經使用在火鶴花栽培的介質種類相當多,如樹皮、蛇木屑、稻殼、蔗渣、玉米碎軸、薏芢殼、刨木屑等有機介質,並大多直接接觸或與土壤混合,使得病蟲害不易控制,介質之理化性狀不易控制且不穩定,另方面這些介質在發酵分解後釋出之物質如木質素等地容易造成根部的腐爛。目前在荷蘭已多採用插花海綿(Oasis),椰塊等作為主要之栽培介質,雖然這些介質的成本較高,但在栽培過程不易崩解,較不需要另行添加介質,可節省部份之人工成本。至於本省業者目前使用狀況較好的是椰纖(Ec:1.2ds/m,pH:5.5)加保綠人造土,植株的生育情形及病蟲害管理較佳。在選擇椰纖為主要介質時應注意不同產區之椰纖其EC值之差異,一些研究報告指出因產地間之差異,椰纖之EC值可能在1.2-2.8之間,使用時不可不慎。
若考量介質成本選用一些低價之本土介質時,對於介質之理化性狀必須先有所了解,選擇適當之介質種類使用。
本省常見介質之理化性狀表
|
容量g/cc |
真比重 |
孔隙度% |
容水量% |
保水力% |
PH |
EC |
土壤 |
0.89 |
2.01 |
56 |
48.6 |
43.2 |
8.2 |
0.6 |
赤砂 |
1.48 |
2.48 |
40 |
22.2 |
32.8 |
6.6 |
0.01 |
香菇鋸屑堆肥 |
0.35 |
0.45 |
22 |
260 |
91 |
8.3 |
1.8 |
泥炭苔 |
0.15 |
0.73 |
79 |
596.9 |
89.5 |
5.5 |
0.3 |
保綠人造土#3 |
0.06 |
0.22 |
73 |
559.9 |
35.6 |
7.4 |
1 |
碎稻殼 |
0.15 |
0.6 |
75 |
393.5 |
59 |
7 |
1.8 |
炭化稻殼 |
0.11 |
0.73 |
85 |
573.4 |
63.1 |
9.5 |
4 |
鋸木屑 |
0.11 |
0.66 |
83 |
634.6 |
69.8 |
6.9 |
0.3 |
稻殼 |
0.1 |
0.56 |
82 |
139.4 |
13.9 |
6.6 |
2.2 |
蛭石 |
0.13 |
0.48 |
73 |
302.4 |
39.3 |
8.3 |
0.03 |
蛇木屑#3 |
0.14 |
0.31 |
55 |
226 |
31.6 |
6 |
0.3 |
|
|
|
4. |
栽培密度:
所謂的植栽密度則是指在單位面積內所種植的植株數目,火鶴花切花栽培之生產量與植栽密度息息相關;適度的栽培密度,可以提高植株的切花產量,在本省的業者通常採用行株距30x30cm的栽培密度。在決定適當的栽培密度時應考慮的因素包括:品種特性、花朵大小、設施環境、植株生長勢及管理等。
(1).
品種特性:品種的特性是決定栽培密度的主要考慮因子,葉片較小的品種,在單位面積內能種植的株數相對較高。而葉片生長的角度也會影響栽培密度,葉片與葉柄角度較大(葉片呈水平延伸型)的品種,所需之生長空間較大,故栽培密度不能太高;而葉片角度較小(垂直延伸型)的品種,所需之生長空間自然較小,其栽培密度也可適度的提高,但如果所選擇的品種,葉柄容易有彎曲的現象產生,則太高的栽培密度也是不適當的。值的注意的是對於一些在光線不足情形下容易造成花芽消蕾的品種而言,保持適度的生長空間是相當重要。
(2).
花朵大小:當您新選定一個品種栽培時,首先必需去嘗試了解這個品種在不同栽培密度狀況下,花朵大小的變化程度。一般而言,在高密度下花朵會偏小,因此在決定栽培密度時必需考慮您所希望的切花大小,並進行一段時間的了解與調查,才能契合切花生產規格之需求。
(3).
設施內的光線強度:在荷蘭的生產環境下,如遇光線不足,常會限制了火鶴花的生長,因此在設施下如能適度的提供光源,也能相對的提高栽培密度。但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下,周年的光強度,都超過火鶴花所需的最適範圍,故反而應配合遮光的狀態調整栽培密度。
(4).
操作空門:在單位面積上有太多的植株,代表著所留下的操作空間如走道變小了,對植株的修剪管理等作業也相對的較為困難,工作效率也隨之降低,因此在產量與相對增加的人力成本間如何取得平衡,也必須加以考慮。
(5).
側芽的形成:如果您所選擇的品種,很容易形成側芽,則可以利用這些側芽作為種苗的來源,並節省種苗費用,但從種苗種植至切花生產期間,也會延遲12-18個月。
(6).
植株生長勢的衰退:在密植狀態下單位面積的總產量提高,但單株產量則相對的降低,密植造成植株間的競爭,使產量降低,其影響程度因品種而有很大的差異,密植不代表一定會提高單位面積產量,適度的栽培密度才能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
|
(三) |
水份與肥料管理: |
|
|
1. |
灌溉與相對濕度之維持:
火鶴花的生育需要通風而高濕的環境,理想的相對濕度在80-85%之間,幼苗移植時則控制在85-90%。相對濕度的控制並不容易,通長多以空中噴霧或噴灌的方式維持園區的相對濕度。如在夏天高溫期如相對濕度低於80%會容易出現畸形花、苞片不平整等現象。
火鶴花的灌溉可採用葉面上或下的噴灌、滴灌等方式,葉面上方噴霧方式對濕度的保特較好,但對病源傳播的機率也相對較高;葉面下噴灌需注意噴灌壓力的調整,由其在幼苗期植株頂芽高度低於噴灌頭時容易對新葉或花芽造成傷害。
滴灌給水方式可以保持葉面或苞片不沾水,在本省水質普遍不佳的環境下。可以減少苞片表面的水漬,提高切花品質,但卻不利於相對濕度的維持。適度的給水可以維持火鶴花的基本生育,對根部造成傷害並發生下位葉黃化的現象。
火鶴花對淝料的需求並不是很高,但定期施肥對火鶴花盆花或切花生產都是相當重要的,尤其火鶴花植株對鎂肥的需求,通常都高於其他的觀葉植物,特別是在溫暖的氣候環境下,因為栽培期間長,更應特別注意鎂肥的均衡供應。
施肥方式有兩種如使用顆粒狀的緩效性肥料配合葉面施肥,另外一種則採用液肥,隨灌溉系統噴施。在施肥方面通常建議施用P:N:K=1:1:1的完全肥料,但應避免高氮肥的施用,特別是栽培幼苗時應更為注意。
定期供應液體肥料時氮肥濃度不要超過250ppm的濃度為宜,偶爾供應高達400ppm的氮肥,植株尚能忍受,但在此一狀況下,需要配合以不含肥料的灌溉水輪流使用。一些試驗報告指出若經常施用300-400ppm的氮肥,會造成火鶴花植株生育緩慢,花色變淡,並使葉片變厚或畸型。施用液肥時應於施肥後以灌慨水短暫噴施,以避免肥料留存於葉面造成局部發生灰色木栓化的斑點。
N、K肥的缺乏導致產量偏低、莖短花小,而缺K則使葉片黃化、根尖死亡。
適度的施用N、K肥能增加切花產量,由其在低N高K時效果更為明顯,但過高的N肥反而可能降低切花產量。N、K肥的施用能有效增加花朵大小及花莖的長度,當葉片內N濃度1.59%-1.87%、K濃度2.07%-2.20%範圍時切花產量及花朵大小最佳,但P肥的影響較小。
佛燄苞片之褪色是鈣缺乏所造成的現象,正常植株葉片內鈣的臨界濃度為0.44%-0.55%,苞片內鈣的臨界濃度為0.14%-0.16%,因此適度的施用鈣肥能有效的減少苞片褪色的現象。 |
|
(四) |
葉片的維特與除葉處理:
火鶴花的生育依循著一葉一花的生長模式,在周年內能生產多少切花有賴全年的葉片發育數決定,在正常的狀況下能量與光照之因素會影響葉片的發育,進而影響花芽的發育,這些因素在栽培管理時也應一併考慮。 |
|
|
1. |
能量的平衡:
傳統上葉片是製造養份提供植株其他部位如:根、莖、葉、花等繼續生長的主要工廠,理想的葉片密度是讓每一片葉片均能接受到足夠的光線,並充份的提供自己所需的能量。如果葉片密度過於緊湊,一部份的葉片勢必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維持本身的平衡,而必須仰賴其他葉片的能量支援,這將造成植株面的能量平衡,並降低切花的生產,因此當光線是造成植株生長的限制因子時,如何維持適度的葉片密度是相當重要的。
在光照不足的環境下,過多的葉片會增加花芽消蕾的比例,因為植株製造的養份不足以提供花芽的發育;此外高溫也是造成花芽消蕾的主要因素,因為高溫使植株的呼吸率提高,並消耗植株的能量,因此在光線不足高溫的環境下,對火鶴花的花芽發育是最不利的環境。 |
|
|
2. |
除葉處埋的影響:
(1).
避免花莖的扭曲:當植株葉片過多時,經常會增加火鶴花莖的扭曲,尤其是一些比較容易倒伏或扭曲的品種,除葉處理有助於維持莖的直立,提高切花的品質。
(2).
促進側芽的形成:對火鶴花而言,基部芽在適度的光照下有助於側芽的形成,除葉處理可以讓更多的光線到達植株的基部,並促使側芽的產生。
(3).
人工成本的影響:經由除葉虛理,也可以降低其它田間管理(如採收及病蟲害管理)的人工成本,在開放(或較大)的植株空間中,可以提高切葉或切花的工作速度,同時在增加植株問的空隙後,也可減少採收時對切花或切葉的傷害。
(4).
提高切葉品質:葉片在植株上保留的期間愈長,葉片黃化的機會就愈高,因此適當的除葉,作為切葉販售,可以提高切葉的品質,並適度的維持植株生育。 |
|
|
3. |
除葉的標準:
理想上應在植株上保有多少葉片,目前並無法給栽培者一個明確的建議,因為影響植株生育的因子複雜,最重要的因子如對火鶴花植株最有利的光量、溫度範圍,每平方公尺的栽培株數及葉片大小等都因品種而有所不同。以荷蘭的切花生產為例,對"Tropical"品種的除葉建議是在每平方公尺12株的栽培密度下,植株只保留一片生長完全的成熟葉片和一片新發育且已完全開展的新葉,即可維持基本切花生產之所需能量,在此一狀況下約每四星期即需剪除老葉一次
。在台灣的生長環境下Tropical留3心片成熟葉對切花產量、花朵與葉片大小均無明顯差異。
除葉處理除了有上述的一些優點外,同時也會伴隨造成栽培上的另一些負面影響,如雜草的發生。因為除葉後使光線更能透過植株到達上面,使得雜草更容易產生,因此你必須更注意除草作業。
另一方面如果讓植株葉片保持在理想葉數時,可能會讓植株經常保持在無遮蓋的狀態下,此一狀況並不利於植株周圍微氣候的維持,植株用來維持蒸散作用的葉面積也明顯較少,同時也會降低植株對栽培環境發生巨烈變動時的調節能力,這是進行除葉處理時應該特別注意的。 |
|
(五) |
病蟲害管埋:
火鶴花在培育期間,平時即應注意避免蹣類、蝸牛、蛞蝓、白蠅或其他蛾類的侵害,尤其是蛾類幼蟲和蝸牛等常侵食新生的葉片,而且很難在短期間內完全清除。農藥處理對蟲害的防治是相當有效的,但火鶴花對部份的殺蟲劑容易產生藥害,因此應避免在植株處於逆境環境時(植株相對弱勢時)噴施殺蟲劑。
對細菌性葉枯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而言,火鶴花栽培種(A.
anthurIum)是較感病的品種,初期很明顯的會在葉片邊緣產生水浸狀之壞蛆病癥,並導致全株罹病死亡。葉枯病的病源菌會隨著田間多餘的水、噴濺的雨水或鄰近植株葉片的磨擦及修剪器具等傳播,且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化學藥劑可以防治,因此對一些易感病的品種最好能在防雨設施下以滴灌方式栽培,以避免病源的傳播。
其他如炭疽病、根腐病的防治也應注意。
Andreacola栽培種通常對細菌性葉枯病具有較高的耐抗性 ,但對疫病(phytophthora)、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腐霉病(pythium)則較為感病,幸而目前的一些殺菌劑對這些病害尚能有效的進行防治。
針對病害的防治目標,在田間操作上最好將盆栽遠離地面栽培,避免病源菌的噴濺,加強園區的通風,並避免在夜間自植株上方澆水。 |
|
(六) |
切花採收與分級包裝:
火鶴花的採收取決於花梗的硬度及肉穗顏色的轉變,通常以2/3-3/4的肉穗轉色為最適採收期,太早或太晚採收都會影響瓶插壽命及觀賞品質。一般切花採收後應立即投入水中至少吸水30分鐘,然後於花梗基部插入裝有清水或保鮮液之保鮮管,而後置入紙盒裝箱。如需短暫儲藏應維持在90%以上相對濕度下,溫度不得低於12.8℃,以避免寒害。
台北濱江花市對火鶴花的分級標準,依切花品質分為A、B二級。A級花必須苞片花型完整其品種特性,花色鮮明帶光澤、成熟度佳,苞片花蕊之花序至少2/3轉色,無折損、水、凍傷、褪色、變形、病蟲或藥害,且花莖堅實長直,粗細一致,具軔性,彎曲小於15度無焦傷。B級花除尚具裝飾觀賞價值,成熟度較硬或開,且無嚴重折損、水、凍傷、褪色、變形、病蟲或藥害,花莖彎度可大於15度,無嚴重焦傷。此外依花徑大小花梗長度又分為八級: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花徑大小(公分) |
15以上 |
13-15 |
11-13 |
9-11 |
7-9 |
5-7 |
5以下 |
5以下 |
花梗長度(公分) |
45以上 |
以上 |
以上 |
以上 |
以上 |
以上 |
以上 |
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