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芽病
(Scab; Bud atrophy)
病原菌:Elsinoe
batata (Saw.) Viegas et
Jenkins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83頁。台中。412頁。)
病原生態:
本病病原主要係經雨水傳播,病斑上之分生孢子,經雨水濺滴而飛散傳播至健康之嫩芽、葉柄或莖蔓,發芽後產生附著器,再自氣孔、皮目、表皮細胞直接侵入,於細胞間隙蔓延,導致外皮層細胞崩潰、壞疽。台灣的氣溫,一年四季都很適合本病原菌產孢繁殖,但孢子卻需經飛濺雨水或露水傳播,所以病害常隨雨季來臨而蔓延猖獗。
(曾顯雄。1989。甘藷病害。台灣農家全書。第164-165頁。行政院農委會。台北。263頁。)
病徵:
葉片上病斑多集中在葉脈,病斑為圓形或橢圓形,初為黃褐色,變為灰褐色略為凹陷,後來則稍為隆起。多數病斑癒合成為瘡痂狀,發病之嫩芽縮捲,故又稱縮芽病。
(鄭安秀、葉忠川、蔡竹固。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56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
栽植抗病品種,如台南45號、台南14號、台農新31號等。 |
二、 |
應從無病苗圃採種。 |
三、 |
多施用鉀肥,以當地標準肥量,每公頃增加0.5-1.5倍,以減輕罹病損害之程度。按下表地區別,栽植甘藷之施肥量標準:(公斤/公頃) |
|
種類
地區 |
銷酸錏鈣 |
過磷酸鈣 |
氯化鉀 |
台北區 |
120
(N24) |
166
(P2O530) |
150
(K2O90) |
新竹區 |
350
(N70) |
200
(P2O536) |
100
(K2O60) |
台中區 |
120
(N24) |
166
(P2O530) |
200
(K2O120) |
台南區 |
120
(N24) |
166
(P2O530) |
166
(K2O100) |
高雄區 |
120
(N24) |
166
(P2O530) |
150
(K2O90) |
台東區 |
100
(N24) |
150
(P2O527) |
150
(K2O90) |
花蓮區 |
240
(N48) |
166
(P2O530) |
200
(K2O120) |
|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糧食作物及其他篇,第83-84頁。台中。412頁。) |
|
|
|
縮芽病病徵 |
|
縮芽病病徵 |
(曾顯雄,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19頁) |
|
(曾顯雄,1990,台灣農家全書第19頁) |
|
|
|
縮芽病病徵 |
|
|
(王添成,1988,台灣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彩色圖鑑b14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