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蟋蟀
(Formosan giant cricket)
學名: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生態習性:
台灣大蟋蟀一年發生一代,成蟲於5~7月間羽化,7~9月間產卵在巢穴底部的卵室,卵呈塊狀,並以土覆蓋,一隻雌蟲產卵數為100~200粒,卵期約30天,若蟲孵化後第4~5天由母巢穴爬出,另築巢穴。以若蟲越冬,若蟲期約10個月,成蟲期約2~3個月,成蟲、若蟲白天隱藏在巢穴處,夜間出來尋找食物,其巢穴成垂直或傾斜狀其長度隨土質而不同,一般在
50~100公分左右,通常一穴住一隻。
形態:
卵: |
圓筒形,略彎,兩端皆圓,淡黃色,長約4.5公厘。 |
若蟲: |
初齡若蟲頭及前胸暗黃色,中、後胸、觸角及足為黃白色,腹部灰黃,成熟若蟲除後翅發育不全外,外型與成蟲近似。 |
成蟲: |
成蟲體長約40公厘,全體暗褐色,頭部寬於前胸,觸角較體長,後腳特別發達,腳節甚粗,且長於脛節,脛節上有刺狀突起二刺,各具刺4~5個。 |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90頁。葉瑩編。)
危害狀:
啃食幼嫩植株及嫩筍,尤嗜筍尖部位,被啃之筍株生長不良,呈畸型,採收期之綠蘆筍筍尖被啃囓後,失去商品價值。
(陳文雄、陳昇寬、張煥英。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390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
誘殺法:將炒過的米糠,作重點式撒佈,然後上面堆置一層乾草或稻草,在夜間誘集前往取食或藏息蟋蟀,待翌晨捕殺之。 |
二、 |
灌水法:在巢穴注入少許煤油或阿摩尼亞,然後灌水,再捕殺從巢穴中跑出來的若、成蟲。 |
三、 |
毒殺法:將推薦殺蟲劑少許,與切成碎片的葉菜類蔬菜攪拌後,在傍晚時均勻撒佈在園內,並且避開家禽進入,用以毒殺夜間出來覓食之若、成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