瘡痂病
(Common scab disease)
病原菌:Streptomyces
scabies (ex Thaxter) Lambert &
Loria
(盧耀村、洪士程。1999。根莖類-馬鈴薯。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58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原生態:
本放射線菌殘存土中及病薯,為第一次感染源。病菌主由皮目侵入,亦可經傷口為害,土壤pH值較酸時不易發病,pH5.2~8.0時發生嚴重,土溫20~22℃易發病。
病徵:
病菌主要發生於塊晶,初發病塊莖表面出現表皮破裂之疣狀物,逐漸形成隆起之圓形褐色瘡痂病斑,嚴重時多數病斑癒合並呈網狀龜裂,嚴重影響商品價值,甚而價值全無,
(安寶貞、許秀惠。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55頁。葉瑩編。)
防治方法:
一、 |
使用健康種薯,避免在病田留種薯。 |
二、 |
注意灌溉,避免塊莖因水分失衡而破裂,製造病菌入侵之傷口。 |
三、 |
調降土壤酸鹼值,以防治普通瘡痂病。 |
四、 |
發病嚴重地區,宜與水稻輪作,以降低土壤病原密度;並禁止使用尿素,以免加重疫情。 |
(安寶貞、許秀惠。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55頁。葉瑩編。) |
|
|
|
薯塊出現"貓面" |
|
|
(盧耀村、鄭清煥,1997,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58)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