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枯病(Bacterial
wilt; Brown rot)
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 Yabuuchi
et al. (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
(盧耀村、洪士程。1999。根莖類-馬鈴薯。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58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病原生態:
本病原細菌可以在土壤中殘存多年。在十月上旬種植後的二個月內因氣溫尚高,若遇下雨或灌水太多,容易發病萎凋死亡。世界上有4~5種生理小種,寄主範圍頗廣,可感染200多種植物,臺灣常見的寄主是茄科植物外,另可為害落花生、天堂鳥花、草莓及紫蘇。而為害馬鈴薯之青枯病菌是生理小種第1與第3,台灣平地所分離到的病菌均屬第1生理小種,本細菌為土壤傳染病菌,由根部傷口侵入植物體內,或下雨時,土壤濺上葉片由水孔侵入感染,被害植株由根部釋放多量的病菌到土壤,感染鄰近健康植株根部,或經由灌溉水帶到其它田園感染。
病徵:
開始由一株之單一葉片開始枯萎,後擴展到全株,枯萎葉綠色稍褪略萎凋,似缺水狀,晴天溫度回昇,葉片呈綠褐色。切開莖地際部時維管束褐變,並溢出濁白色粘液。在冬季生育期中遇高溫多濕時發生較嚴重。本病原細菌嗜高溫,因此冬季種植之馬鈴薯一般發生不多,本菌可在土壤殘存多年,可由根部傷口水孔侵入,下雨時亦可由地上部傷口侵入,高溫多濕時才容易發病。
診斷要領:
將出現萎凋或全株萎凋枯死的植株,由近地際部的莖部橫切,可觀察到維管束褐變,如用手擠壓有白色黏性物溢出,則可診斷為青枯病。或將被害變褐色的莖部切一段放入清水中,可觀察到白色煙雲狀物由切口散出,為本病簡易診斷法之一。
防治方法:
一、 |
施用SH土壤添加劑或礦灰或施尿素,可減輕本病蔓延,但若土壤本來已趨鹼性,施用過量反而易引起薯塊發生"貓面"危險。 |
二、 |
注意田間衛生:發病時,要及時清除病株,避免多灌水;田間作業時要避免將病菌傳染至健株。 |
三、 |
採用健康種薯。 |
四、 |
避免與茄科植物連作。 |
五、 |
勿自發病田引水灌溉。 |
(盧耀村、鄭清煥。1999。根莖類-馬鈴薯。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70-71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安寶貞、許秀惠。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154頁。葉瑩編。) |
|
|
|
危害狀 |
|
|
(盧耀村、鄭清煥,1997,蔬菜病鋤害綜合防治專輯根59)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