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蚜
(Green peach aphid)
學名:Myzus
persicae (Sulzer)
(費雯綺、王喻其編。2007。植物保護手冊─蔬菜篇。第112頁。台中。229頁。)
生態習性:
北部11月至次年6月,中南部11月至次年4月‧一年發生約45代,最適溫度為21~26℃,低溫乾旱季節密度高,反之高溫多雨密度低‧本蟲終年行孤雌生殖,胎生蟲為無翅型雌蟲‧若蟲數過多或水份食物不足而需遷移時,始產生有翅型雌蟲‧若蟲經四次脫皮而為成蟲,完成一世代時間甚短‧本蟲能傳播植物病毒病害‧如菸草胡瓜嵌紋病、木瓜輪點毒素病、馬鈴薯毒素病等。一般群集於葉心部及葉背部吸取營養液,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煙病。
蚜蟲從馬鈴薯生長初期一直到後期皆可發生。在本省中部栽培區,通常冬季溫度回升時比較容易出現,尤其是初桃蚜發生較多。馬鈴薯的栽培在生長期間,最忌蚜蟲出現,尤其是生長初期到中期馬鈴薯塊莖尚未肥大時,若有蚜蟲發生則很容易將各種病毒傳入而蔓延,是造成鈴薯栽培上減產的主因,將來所生產的馬鈴薯,無經濟價值的小薯比率較多,不得忽視預防蚜蟲發生之防治工作。要防止馬鈴薯不被病毒感染,最有效而經濟的方法,唯有當媒介昆蟲尚未在植株出現前,就開始定期施藥,避免蚜蟲將病毒傳入。同時注意田間病株之存在,早日拔除以杜絕傳染蔓延。
(盧耀村、洪士程。1999。根莖類-馬鈴薯。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66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形態:
有翅胎生雌成蟲,頭及中胸皆黑色,腹背部有大方形黑色斑紋一個,翅透明,展翅長 5公厘。無翅胎生雌成蟲體色不一,有黃、綠、紅、棕等色,體光滑無蠟粉,觸角之基部內力有瘤狀突起,觸角管狀細長,末端的
1半稍膨大,體長約 2公厘。
(林鳳琪、陳文華。1995。台灣農家要覽農作篇(三),第410頁。葉瑩編。)
危害狀:
桃蚜之成若蟲均群集於嫩葉背面或嫩梢吸食養液,並分泌蜜露誘發煤病,嚴重發生時,常導致植株發育不良,生長停頓。
防治方法:
藥劑名稱 |
每公頃
使用量 |
稀釋倍數(倍) |
施藥方法 |
注意事項 |
50%馬拉松乳劑
(Malathion) |
0.7公升 |
1,500 |
蚜蟲發生時每10天施藥一次。 |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
2.8%第滅寧乳劑
(Deltamethrin) |
1公升 |
1,500 |
採收前4天停止施藥。 |
(盧耀村、洪士程。1999。根莖類-馬鈴薯。蔬菜病蟲害綜合防治專輯,根70頁。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南投。436頁。)
|
|
|
無翅型桃蚜 |
|
有翅型桃蚜 |
(陳仁昭,1996,南部地區山地作物病蟲害圖鑑第一輯第32頁) |
|
(陳仁昭,1996,南部地區山地作物病蟲害圖鑑第一輯第3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