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星天牛
                       學名:Anoplophora    
                      macularia Thomson    
                        
                      生態習性:   
                        本蟲一年一世代,成蟲一般於每年3至4月出現,多在距地面約0.5公尺處以口器咬破樹皮產卵於裂縫內,每處一粒,每雌蟲可產70至80粒,卵經    
                      7日左右孵化,孵化後幼蟲先繞皮層內側盤食,然後蛀食木質部,造成若干隧道,成熟時即化蛹於孔道中。   
                      形態:   
                        成蟲全身純黑有光,翅鞘背面有由白色短麟毛密生而成之三、四十個白斑,翅鞘基部有顆粒狀刻畫密佈,觸角個節基部灰色。卵橢圓形,乳白色長約3.5mm。幼蟲乳白色,棒狀,腳只剩痕跡,第九節背腹面皆隆起,並生短刺。蛹淡黃白色,裸蛹。 
                      危害狀: 
                         樹幹皮層一經幼蟲盤旋蛀食後,樹液不能上升,終至枯死。
                      防治方法: 
                      
                        
                          | 一、 | 
                          燈光誘殺成蟲。 | 
                         
                        
                          | 二、 | 
                          樹幹基部自地面至一公尺高度之部分,塗布石灰乳劑或包塑膠布或網以防雌蟲產卵。 | 
                         
                        
                          | 三、 | 
                          40.64%加保扶水懸劑100倍,於4至5月成蟲出現時,每隔1個月,將藥液噴撒於離地面45公分之樹幹基部,至8月止採收前10天停止施藥。 | 
                         
                        
                           | 
                          (洪士程提供)
                           | 
                         
                       
                      
                        
                          .jpg)  
                            成蟲 
                            (屏東農專植保科,1987,熱帶作物病蟲害圖鑑(二)第30頁)
                             | 
                           | 
                          2.jpg)  
                            幼蟲蛀食根部狀 
                            (黃振聲,1992,農藥世界第108期第30頁) | 
                         
                        
                          3.jpg)  
                            整株樹枯死 
                            (黃振聲,1992,農藥世界第108期第30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