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荔枝椿象
                       學名: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生態習性:   
                        若蟲和成蟲以刺吸式口器吸食荔枝的嫩芽、樹梢、花穗和幼果汁液,引起落花、落果,常造成果實嚴重減產。成蟲於樹上老葉背部及其他隱蔽處越冬,4、5月為產卵期,卵多產於葉背。 
                      形態: 
                        成蟲體長24~28mm,盾形,黃褐色,腹部被有白色蠟粉是其重要特徵,觸角4節。卵近圓球形,長2.6~2.8mm,淡綠色或黃褐色,常14粒相聚成堆。若蟲五齡,末齡若蟲體長18~20    
                      mm,長方形,橙紅色,外緣灰黑色,翅芽達第3腹節中部。   
                      危害狀:   
                        新梢汁液被吸食引起枯萎,花穗被吸食引起不結果現象,果實被害引起落果,並降低果實品質。   
                      防治方法:   
                        
                          
                          | 一、 |   
                          物理防治:平時尤重清園工作,將可減少荔椿藏匿處所,防止其發生,於冬季低溫時期(15℃),越冬成蟲不甚活動,可搖動或敲打樹枝枝葉,振落成蟲再予捕殺。另於4~5月荔椿產卵盛期,可摘除樹上卵塊銷毀。可在果樹主幹基部塗佈一圈黏膠,可防止掉落地面的荔椿若蟲再度爬回樹上危害,此外冬季來臨前可用稻草綑綁於樹幹周圍可誘荔椿成蟲飛來越冬再加以捕殺。 |   
                           
                          
                          | 二、 |   
                          荔椿常見的天敵有卵寄生蜂之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荔枝跳小蜂(Ooencyrtus   
                            corbetti)、馬來亞黃腹小蜂(Ooencyrtus   
                            malayensis)、黃足卵小蜂(Ooencyrtus   
                            snavagdina),寄生於成蟲和若蟲之淡紫青黴(Penicillium   
                            licacinum,另還有線蟲及一些鳥類。 |   
                           
                          
                          | 三、 |   
                          荔椿幼蟲有群聚的習性,2齡以後逐漸分散危害,此時是藥劑防治最佳時間,可使用三氯松或歐滅松(大陸地區曾使用),可殺死90%成蟲。 |   
                           
                          
                           |   
                          (黃振聲、洪巧珍,1998,農藥世界173期第59頁)  
                           |   
                           
                         
                       
                         
                             
                            成蟲背部  
                            (黃振聲、洪巧珍,1998,農藥世界173期第58頁) 
                             |  
                           |  
                             
                            成蟲腹部  
                            (黃振聲、洪巧珍,1998,農藥世界173期第5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