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45
一、概述
黑公子小丑為公子小丑之變異種,在分類上學名為眼斑海葵魚,英文俗名也稱Ocellaris Anemonefish。眼斑海葵魚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往南到澳大利亞西北部,朝北經菲律賓群島東岸、台灣到日本琉球群島;而黑公子小丑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之達爾文 (Darwin) 海域,常與巨大異輻海葵 (Heteractis magnifica)、莫氏列指海葵 (Stichodactyla mertensii) 及巨形列指地毯海葵 (S. gigantea) 等共生,為目前海葵魚中相當稀少且珍貴的品種之一。
黑公子小丑體色為黑褐色到深黑色,身上有三條寬的白斑,眼後的白斑呈半圓弧形,中間的白斑呈三角形,年幼的仔魚體色與眼斑海葵魚相似呈橘紅色,隨年齡增長體色轉為淡褐、黑褐色,達成熟體型時呈黑白相間之色澤相當特殊。最大體長可達11 cm,無法從體色及外部形態辨別雌雄,但配對之親魚,雌魚體型皆大於雄魚,可利用此特性判定其性別。
二、生殖行為與護卵
觀察黑公子小丑之生殖行為發現,其產卵及護卵方式皆與公子小丑極為相似,護卵中的親魚極具領域性,會主動攻擊靠近卵床的生物,直至其離開為止。親魚會將產卵床築於海葵觸手可及之處,並以口啄除上面的藻類及沉積物,越接近產卵時間,此種清理行為會越頻繁,直至開始產卵才會停止。接近產卵前可以發現親魚泄殖腔有明顯的生殖突起,雌魚之生殖突起較雄魚粗大,且突起前端為圓鈍狀,而雄魚則為細尖狀。因此若發現親魚有清理產卵床、雌魚腹部膨大、生殖突起明顯突出時,即可以判定親魚即將產卵。
三、胚胎發育與育苗
黑公子小丑剛產出之受精卵顏色介於橘紅至橘色之間,其實是反映卵黃之顏色。產卵數介於150-800顆左右,與眼斑海葵魚及粉紅海葵魚之產卵數相近。黑公子小丑受精卵平均長徑為2.58 ± 0.1 mm;平均短徑為1.03 ± 0.06 mm;平均卵黃徑為1.78 ± 0.14 mm,卵黃中可明顯看到直徑0.41 ± 0.05 mm的主要油球及數顆大小不一之小油球分布,受精卵呈長橢圓型,偏動物極之頂端具有棉絮狀之附著絲可使卵粒黏附於卵床上。
受精卵在水溫介於28-30℃,鹽度介於34-35 psu下,受精後35分鐘胚胎發育為2細胞期;1小時55分鐘為8細胞期;2小時50分鐘為32細胞期;7小時20分鐘為桑實期(Morula stage);26小時25分鐘囊胚覆蓋卵黃;40小時30分鐘胚體尾部與卵黃分離;66小時25分鐘可發現胚體頭部移至卵前端,卵黃及胚體上已出現色素胞,體液循環清晰可見;152小時40分鐘仔魚即將孵化,偶爾可發現鰓蓋擺動;158小時45分鐘仔魚破卵而出,全長為5.37 ± 0.20 mm。
黑公子小丑仔魚大都在太陽下山後的1-2小時內孵化,與台灣產五種小丑魚之情形相同。此種演化結果有其生態上之意義,因為太陽下山後光線減弱,造成海葵收縮,有害生物也會較少,降低仔魚被捕食的危機。在黑暗中剛孵化之仔魚具有趨光性,可利用此特性收集仔魚。
觀察黑公子小丑孵化後第1日仔魚全長為5.37 ± 0.20 mm,除胸鰭已分化外,其餘各鰭均呈原鰭狀且有薄膜相連,此時可投餵背甲長為162-243 μm之海水輪蟲供仔魚攝食;第5日全長為6.96 ± 0.62 mm,可清楚看見體色素明顯分布於軀幹處;第7日全長為7.63 ± 0.87 mm,已可看見奇鰭處之硬棘及軟條,且鰭部分化明顯;第9日全長為9.05 ± 0.12 mm,已開始出現橘紅色之體色及可清楚看見二條白色斑紋分布於鰓蓋及軀幹處,此時可兼投橈腳類;第14日全長為11.4 ± 2.27mm,尾柄處出現第三條白色斑紋,此時可以完全投餵橈腳類,並以人工微粒飼料開始馴餌;第37日稚魚全長介於20-25 mm,體色由原先的橘紅色轉變為淡褐色;至89日全長介於37-46 mm,淡褐體色逐漸加深為黑褐色,各鰭部也由原先的乳白色轉變為黑褐色。仔稚魚經過8個月左右之飼養,體色才能完全轉變如成魚般之黑白分明。
黑公子小丑仔魚大都在太陽下山後的1-2小時內孵化,與台灣產五種小丑魚之情形相同。此種演化結果有其生態上之意義,因為太陽下山後光線減弱,造成海葵收縮,有害生物也會較少,降低仔魚被捕食的危機。在黑暗中剛孵化之仔魚具有趨光性,可利用此特性收集仔魚。
觀察黑公子小丑孵化後第1日仔魚全長為5.37 ± 0.20 mm,除胸鰭已分化外,其餘各鰭均呈原鰭狀且有薄膜相連,此時可投餵背甲長為162-243 μm之海水輪蟲供仔魚攝食;第5日全長為6.96 ± 0.62 mm,可清楚看見體色素明顯分布於軀幹處;第7日全長為7.63 ± 0.87 mm,已可看見奇鰭處之硬棘及軟條,且鰭部分化明顯;第9日全長為9.05 ± 0.12 mm,已開始出現橘紅色之體色及可清楚看見二條白色斑紋分布於鰓蓋及軀幹處,此時可兼投橈腳類;第14日全長為11.4 ± 2.27mm,尾柄處出現第三條白色斑紋,此時可以完全投餵橈腳類,並以人工微粒飼料開始馴餌;第37日稚魚全長介於20-25 mm,體色由原先的橘紅色轉變為淡褐色;至89日全長介於37-46 mm,淡褐體色逐漸加深為黑褐色,各鰭部也由原先的乳白色轉變為黑褐色。仔稚魚經過8個月左右之飼養,體色才能完全轉變如成魚般之黑白分明。
仔魚培育過程皆使用300公升之圓形FRP桶,育苗過程需注意餌料生物的充足,在低水溫期間適時給予加溫,可減少寄生蟲感染。仔魚成長至30日齡後可完全使用人工飼料取代餌料生物,以少量多餐方式投餵,配合定時抽底及循環過濾方式養殖,可提升育成率。其次可設置自動投餌機,以減少人力,增進管理之方便性。
黑公子小丑為公子小丑之變異種,在分類上學名為眼斑海葵魚,英文俗名也稱Ocellaris Anemonefish。眼斑海葵魚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及太平洋海域,往南到澳大利亞西北部,朝北經菲律賓群島東岸、台灣到日本琉球群島;而黑公子小丑主要分布於澳大利亞之達爾文 (Darwin) 海域,常與巨大異輻海葵 (Heteractis magnifica)、莫氏列指海葵 (Stichodactyla mertensii) 及巨形列指地毯海葵 (S. gigantea) 等共生,為目前海葵魚中相當稀少且珍貴的品種之一。
黑公子小丑體色為黑褐色到深黑色,身上有三條寬的白斑,眼後的白斑呈半圓弧形,中間的白斑呈三角形,年幼的仔魚體色與眼斑海葵魚相似呈橘紅色,隨年齡增長體色轉為淡褐、黑褐色,達成熟體型時呈黑白相間之色澤相當特殊。最大體長可達11 cm,無法從體色及外部形態辨別雌雄,但配對之親魚,雌魚體型皆大於雄魚,可利用此特性判定其性別。
二、生殖行為與護卵
觀察黑公子小丑之生殖行為發現,其產卵及護卵方式皆與公子小丑極為相似,護卵中的親魚極具領域性,會主動攻擊靠近卵床的生物,直至其離開為止。親魚會將產卵床築於海葵觸手可及之處,並以口啄除上面的藻類及沉積物,越接近產卵時間,此種清理行為會越頻繁,直至開始產卵才會停止。接近產卵前可以發現親魚泄殖腔有明顯的生殖突起,雌魚之生殖突起較雄魚粗大,且突起前端為圓鈍狀,而雄魚則為細尖狀。因此若發現親魚有清理產卵床、雌魚腹部膨大、生殖突起明顯突出時,即可以判定親魚即將產卵。
三、胚胎發育與育苗
黑公子小丑剛產出之受精卵顏色介於橘紅至橘色之間,其實是反映卵黃之顏色。產卵數介於150-800顆左右,與眼斑海葵魚及粉紅海葵魚之產卵數相近。黑公子小丑受精卵平均長徑為2.58 ± 0.1 mm;平均短徑為1.03 ± 0.06 mm;平均卵黃徑為1.78 ± 0.14 mm,卵黃中可明顯看到直徑0.41 ± 0.05 mm的主要油球及數顆大小不一之小油球分布,受精卵呈長橢圓型,偏動物極之頂端具有棉絮狀之附著絲可使卵粒黏附於卵床上。
受精卵在水溫介於28-30℃,鹽度介於34-35 psu下,受精後35分鐘胚胎發育為2細胞期;1小時55分鐘為8細胞期;2小時50分鐘為32細胞期;7小時20分鐘為桑實期(Morula stage);26小時25分鐘囊胚覆蓋卵黃;40小時30分鐘胚體尾部與卵黃分離;66小時25分鐘可發現胚體頭部移至卵前端,卵黃及胚體上已出現色素胞,體液循環清晰可見;152小時40分鐘仔魚即將孵化,偶爾可發現鰓蓋擺動;158小時45分鐘仔魚破卵而出,全長為5.37 ± 0.20 mm。
黑公子小丑仔魚大都在太陽下山後的1-2小時內孵化,與台灣產五種小丑魚之情形相同。此種演化結果有其生態上之意義,因為太陽下山後光線減弱,造成海葵收縮,有害生物也會較少,降低仔魚被捕食的危機。在黑暗中剛孵化之仔魚具有趨光性,可利用此特性收集仔魚。
觀察黑公子小丑孵化後第1日仔魚全長為5.37 ± 0.20 mm,除胸鰭已分化外,其餘各鰭均呈原鰭狀且有薄膜相連,此時可投餵背甲長為162-243 μm之海水輪蟲供仔魚攝食;第5日全長為6.96 ± 0.62 mm,可清楚看見體色素明顯分布於軀幹處;第7日全長為7.63 ± 0.87 mm,已可看見奇鰭處之硬棘及軟條,且鰭部分化明顯;第9日全長為9.05 ± 0.12 mm,已開始出現橘紅色之體色及可清楚看見二條白色斑紋分布於鰓蓋及軀幹處,此時可兼投橈腳類;第14日全長為11.4 ± 2.27mm,尾柄處出現第三條白色斑紋,此時可以完全投餵橈腳類,並以人工微粒飼料開始馴餌;第37日稚魚全長介於20-25 mm,體色由原先的橘紅色轉變為淡褐色;至89日全長介於37-46 mm,淡褐體色逐漸加深為黑褐色,各鰭部也由原先的乳白色轉變為黑褐色。仔稚魚經過8個月左右之飼養,體色才能完全轉變如成魚般之黑白分明。
黑公子小丑仔魚大都在太陽下山後的1-2小時內孵化,與台灣產五種小丑魚之情形相同。此種演化結果有其生態上之意義,因為太陽下山後光線減弱,造成海葵收縮,有害生物也會較少,降低仔魚被捕食的危機。在黑暗中剛孵化之仔魚具有趨光性,可利用此特性收集仔魚。
觀察黑公子小丑孵化後第1日仔魚全長為5.37 ± 0.20 mm,除胸鰭已分化外,其餘各鰭均呈原鰭狀且有薄膜相連,此時可投餵背甲長為162-243 μm之海水輪蟲供仔魚攝食;第5日全長為6.96 ± 0.62 mm,可清楚看見體色素明顯分布於軀幹處;第7日全長為7.63 ± 0.87 mm,已可看見奇鰭處之硬棘及軟條,且鰭部分化明顯;第9日全長為9.05 ± 0.12 mm,已開始出現橘紅色之體色及可清楚看見二條白色斑紋分布於鰓蓋及軀幹處,此時可兼投橈腳類;第14日全長為11.4 ± 2.27mm,尾柄處出現第三條白色斑紋,此時可以完全投餵橈腳類,並以人工微粒飼料開始馴餌;第37日稚魚全長介於20-25 mm,體色由原先的橘紅色轉變為淡褐色;至89日全長介於37-46 mm,淡褐體色逐漸加深為黑褐色,各鰭部也由原先的乳白色轉變為黑褐色。仔稚魚經過8個月左右之飼養,體色才能完全轉變如成魚般之黑白分明。
仔魚培育過程皆使用300公升之圓形FRP桶,育苗過程需注意餌料生物的充足,在低水溫期間適時給予加溫,可減少寄生蟲感染。仔魚成長至30日齡後可完全使用人工飼料取代餌料生物,以少量多餐方式投餵,配合定時抽底及循環過濾方式養殖,可提升育成率。其次可設置自動投餌機,以減少人力,增進管理之方便性。
相關照片
大家覺得這篇文章
一級棒:74%
我喜歡:21%
很實用:3%
夠新奇:0%
普普啦:3%
看過這篇文章的人說
15 則留言
登入會員即可參加留言
莊英(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good
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GOOD
謝齡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好
小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棒
鏡瑋(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讚
莊齡(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THANK
蕭湘(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7/01/16
讚
陳*智(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2
好
陳*雅(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2/22
喜歡
油膩(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24
不錯
羅*珍(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24
真好
廖*福(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8
好
陳*美(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8
真好
陳*隆(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10/08
讚
陳*杰(達人級會員)發表於 105/06/04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