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麵包而工作是普遍的事實,每一位從業人員都得為了麵包折腰,但要付出多大的代價?1912年美國麻州紡織女工首先用「麵包與玫瑰」為罷工的口號,2000年有部描述洛杉磯清潔工人爭取權益的電影就叫《麵包與玫瑰》。

知名的勞資關係學者衛民教授依此名稱撰寫探討各國勞資關係的小品著作。他分析:「麵包代表勞工的基本生活需求,玫瑰則代表職場中的尊重、民主參與及人性化的對待。勞工總是在這兩者之間掙扎矛盾。」

女性,面對更多的矛盾掙扎。空服員是女性遠多於男性的職業,凡是女性居多數的職業,待遇都偏低,例如護理、社工、記者、餐旅。這些職業普遍面對工時長、工作壓力大、勞動情境複雜,也都稱為「情緒勞動者」。但由於工作地點分散、工作時間不穩定、須兼顧家庭等因素,通常所組成的工會勢單力薄,難以形成有效的壓力團體。

此次華航空服員能在重重難關之中突圍,並不容易,原本依照《勞資爭議處理法》規定,全體過半會員同意即可罷工,發起的工會提高到7成。結果是9成多!可見玫瑰的考慮成為首要。

我不是資方,也非政府官員,只是一位關心情緒勞動者權益的老師,也是消費者。身為消費者,我經常享受各種服務,無數情緒勞動者在高壓力之中幫助了我。我總是想到在服務者溫柔的笑容背後,是多少的委屈、辛酸、不公平?

對方領到普通的待遇,只能買到足以溫飽的麵包,那是生理面的,應該多考慮。更重要的,每一位在心理面、社會面、人性面的期待,有被注意到嗎?(作者為婦權基金會董事)

#空服員 #罷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