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Cginese bulbul)
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 (Gmelin)
在台灣的分佈侷限於台灣西部,由台北至楓港附近,為原農耕地帶鄉村及城市公園中極為普遍的留鳥,甚至在海拔1800公尺左右的山林還有蹤跡。以漿果類作物為主,並取食少許昆蟲。
生態習性:
習性喜喧鬧、好動。繁殖時期成對雙飛,秋冬兩季又回復群棲。繁殖時期為4~8月間,築巢於高2~3公尺的相思樹上,以枯草、細枝及芒草穗為材料,每巢約有3~4個蛋。 形態:
額眼前頰及耳羽黑色,頭頂白色,形如瓜皮小帽。耳羽下方有一白斑。背部橄欖褐色,鰓及喉白色,上胸及體側淡褐色。尾羽褐色。嘴黑色。腳金藍色。嘴長16公厘,翼長82~90公厘,尾長80公厘。 為害植物:
以槳果類作物為主,並取食少許昆蟲。
綠繡眼 (Chinese white-eye)
學名:Zosterops japonica simplex
Swinhoe
分佈於華南各省及台灣,在台灣為普遍的留鳥。平常見於平地至海拔1200公尺間,海拔1200公尺的山區秋冬季時較易發現,且常大群活動於枝葉間。以漿果類作物、花蜜、果實為主,並取食昆蟲。
生態習性:
繁殖期在4~6月間,築巢離地4~6公尺的樹林或竹林裡,以芒草穗、草莖及乾葉為材料,築成細緻精巧的酒杯形,每巢平均有2~3個蛋,蛋藍白色,無斑點,大小約16x12公厘。 形態:
體上部柔綠色,額、腮及喉黃色。具有不明顯的黑色過眼線。胸及腹部白色。尾下覆羽鮮黃色。眼周圍有白圈。嘴黑色。腳青灰色或褐色。翼長51~52公厘,尾長34~38.5公厘。
為害植物:
以槳果類作物、花蜜、果實為主,並取食昆蟲。
大捲尾 (Black drongo)
學名:Dicrurus macrocercus harterti
Baker and Stuart
台灣特產種,分佈於平地至海拔800公尺的農耕地帶為留鳥,常棲牛背或電線上,以空中飛蟲為食。偶爾危害果實,然主要的食物為飛翔性的昆蟲。
生態習性:
繁殖期為4~6月,築巢於高6~9公尺相思樹上,以竹葉芒草穗等為材料,成杯形,每巢有蛋4個,卵橙紅色,無光澤,有巧克力色或灰色斑點。 形態:
金身黑色,有青藍色光澤,尾長,有深叉,幼鳥下胸腹尾下覆羽長灰色,有不規則白色斑紋,嘴腳均黑色,嘴長23.5~27公厘,尾長132~158公厘。
為害植物:
偶而為害果實,然主要食物為飛翔性昆蟲。
麻雀 (Tree sparrow)
學名: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
Stejneger
分佈於華中、華南、台灣、蘭嶼。在台灣海拔500公尺以下之地域均可發現,為所有鳥類中最常見者。主要以粟稗果實等,然在育雛期間以昆蟲類為主食。
生態習性:
繁殖期成對活動,秋冬群體活動,收穫期在農耕地活動,貪食,飛行呈波浪狀,繁殖期為3~7月,築巢於屋簷下、石縫裡、壁隙間、樹洞中、樹枝上。以枯草、紙、布屑、枯葉小枝、羽毛為材料。每巢有4~8蛋,蛋殼為灰白色,散佈灰色或褐色斑點,蛋形不一,長形或橢圓形。 形態:
頭上及後頸赤褐色,羽較淡。臉及頸側灰白色。頰眼下及耳羽後半黑色。喉及前頸中央為黑色。頸以下灰白色。體側帶褐色。嘴黑色或褐色,一嘴基帶黃色。嘴長11.5~12.5公厘,翼長69~70公厘,尾長46.5~54公厘。
為害植物:
主要以粟、稗、果實等,然在育雛期以昆蟲類為主食。
|
|
|
白頭翁 |
|
台灣綠繡眼 |
(章加寶,1990,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第91頁) |
|
(章加寶,1990,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第91頁) |
|
|
|
大卷尾 |
|
麻雀 |
(章加寶,1990,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第91頁) |
|
(章加寶,1990,台灣葡萄害蟲及其他有害動物生態與管理技術第91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