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葉病
赤銹病
嵌紋病
葉背白粉病
細菌性縮葉病
煤病
膏藥病
褐斑病 |
赤銹病(rust)
病原菌:Aecidium
mori
病
徵
桑赤銹病病斑有兩種:
縱長形病斑:多發生於新梢葉柄及葉脈,常沿維管束蔓延,使被害部漸變黑褐色凹陷。
斑點狀病斑:多發生於葉肉,晚春至夏季多濕季節,桑赤銹病為害程度最嚴重,到了秋、冬低溫乾旱時,其為害情形即逐漸減弱,但菌絲可留在枝條組織內越冬,翌年4-5月間,隨葉芽發育生長由內部開始蔓延為害。被害部呈現紅橙色銹斑。病斑破裂產生春孢子堆。嫩芽及新梢被害嚴重時病斑相癒合使該部組織扭轉。
發病生態與時期
該病于低溫(20~24℃)、高濕、日照不足之時期最易發病。通常于梅雨時期發生最烈。夏季高溫發病率大為降低、至秋季再度發病,最後于桑枝條形成病斑,菌絲在桑組織內及冬芽基部、鱗片越冬作為翌春感染源。
防治方法
一、 |
剪除一年生的病枝,及時摘除病芽、病葉和病梢燒燬。 |
二、 |
加強桑樹修剪整枝,優先摘採養蠶,減少病害發生。養蠶後的枝條切碎製作堆肥,既可增加地力又可殺滅病菌,一舉兩得。 |
三、 |
選栽抗病性桑品種。 |
四、 |
在耕作防治上,適度添加含鈣化合物諸如氰氮化鈣(烏肥)、SH混合物、過磷酸鈣等,除可改善土壤酸鹼度及提高產量外,對抑制桑赤銹病之發生有顯著效果。 |
五、 |
藥劑防治:75%嘉保信可濕性粉劑4000倍,每公頃施用0.25公斤,於發病時每隔10天施藥一次,至發病轉輕為止,施藥後5天始可採收桑葉,供第三齡以上之蠶食用。 |
|
(劉增城,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桑樹)第14頁(植保手冊(1996)第518頁) |
赤銹病病徵
(劉增城,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桑樹病蟲害及防治第13頁 ) |
|
赤銹病病徵
(劉增城 ,1994,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桑樹病蟲害及防治第13頁 ) |
赤銹病病徵
(劉增城, 1994 ,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桑樹病蟲害及防治第13頁 ) |
|
赤銹病病徵
(劉增城 ,1994,
台灣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叢書
桑樹病蟲害及防治第13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