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點螟
小翅椿象
小黃腹鼠
白螟
台灣斑紋葉蟬
草蟬
鬼鼠
條背土蝗
條螟
黃螟
紫螟
黑頭蔗龜
斑角蝗
綿蚜
薊馬
鋸天牛
櫛叩頭蟲
|
紫螟
學名:Sesamia
inferens
生態習性:
本蟲在嘉南地區年發生五世代,成蟲高峰分別出現於5月上旬及9月下旬至12月下旬。老熟幼蟲在蟲孔外之葉鞘內側或葉鞘間作薄繭化蛹。成蟲於夜間活動,具趨光性。
卵期6~10日,幼蟲28~58日,蛹期10日,成蟲壽命4~6日。本蟲對陸稻,二期作晚植稻後期及糊仔甘蔗,夏作甘蔗,玉米等之生育初期危害較重,而在危害水稻時較近畦畔的稻株較易被害。
形態:
卵: |
數十至百多粒成1~5排密接排列在葉鞘內側,因此無法自外面看出。每粒直徑約0.66~0.69mm厚約0.33mm,乳黃色扁圓形。卵殼中央微凹,並有刻紋自凹處向四周放射,卵殼底面平滑。 |
幼蟲: |
老熟幼蟲粗大約30~40mm。頭部黃褐至暗褐色,體背淡紫色,腹面淡黃色。 |
蛹: |
粗圓筒狀約12~19mm。背面暗褐色,腹面淡黃色,被覆白色細粉狀物。胸部背面密佈微細點刻,尾端黑褐色有4
支尖銳鉤 |
成蟲: |
約7~14x6~9mm,翅長
8~16mm。頭、胸及前翅淡黃色。複眼暗黑色,觸角黃褐色,雌蛾觸角絲狀,雄蛾觸角短鋸齒狀。前翅中央自基部至外緣有一暗褐色不明顯的縱帶,緣毛黃白色。後翅及腹部黃白色,後翅緣毛白色。 |
危害狀:
初孵化幼蟲群棲於葉鞘內側危害,使被害葉呈黃褐色,稍長則分散他株直接蛀入莖內危害,莖受大螟危害,常僅存外膜,莖內外充滿糞便或從食入孔排出糞便,極易倒伏。生長點被害後發生枯心,但成莖甘蔗則極少被害。
防治方法:
一、 |
燈光誘殺成蟲。 |
二、 |
割除幼蔗枯心並保護其內之幼蟲與蛹之天敵。 |
三、 |
糊仔甘蔗之水稻應齊泥收割,並速予翻耕及移出殘留之稻桿。 |
|
(甘蔗害益蟲及野鼠(八萬農業建設大軍教材)第29頁~第30頁)
|
紫螟卵
(1990,臺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48頁) |
|
紫螟幼蟲
(1990,臺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48頁) |
紫螟成蟲
(1990,臺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48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