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點螟
小翅椿象
小黃腹鼠
白螟
台灣斑紋葉蟬
草蟬
鬼鼠
條背土蝗
條螟
黃螟
紫螟
黑頭蔗龜
斑角蝗
綿蚜
薊馬
鋸天牛
櫛叩頭蟲
|
草蟬
學名:Mogannia
hebes
生態習性:
若蟲期頗長需1~2年,棲息於地下危害蔗根。羽化盛期在5~7月間,以產卵管插破葉面中肋表皮產卵,誘發赤腐病之發生。若蟲生存於土中,成熟者每於夏季夜間爬至地表,黎明前變成成蟲,經過1~2小時後即可活動飛行。交尾約一小時後開始產卵,每一雌蟲產卵620~640粒,產於甘蔗葉面中肋組織內,產卵發生於五~八月間,最盛期為五月下旬至六月下旬,七月下旬開始減少至八月上旬停止。
成蟲壽命為 5~14日,卵期平均38日,孵化率平均86.2~91.2%。初孵化若蟲紅色,活潑善爬,自葉片爬至蔗莖基部,再潛入土中為害蔗根,在土中棲息之深度達14~40mm,亦有在60~70cm者,其分佈深度常隨土壤濕度而有差異。若蟲具有大、中、小不同齡期,大者即老熟若蟲於雨季(夏季)開始後,陸續脫皮羽化而成成蟲,中等與小者尚未長大,繼續在土中為害,於第二至第三年後出土羽化。
形態:
卵: |
白色,長橢圓形約1.5mm
,產於甘蔗葉面中肋組織內。 |
若蟲: |
若蟲老熟時16~17mm黃褐色。前腳大適於挖掘,腿節腹面有6
個齒,基部者較顯著,脛節末端尖而銳具一個短棘。初齡若蟲紅色,前腳脛節褐色。 |
成蟲: |
長約20mm,綠色至淡黃褐色。翅脈綠色,膜質部透明。頭黃綠色,單眼紅色,複眼黑褐色,觸角黃褐色。前胸背黃色,後緣及側緣黃綠色,中央挾有黑色縱帶。中胸背黃綠色具2
對楔形黑紋。腹部背面黃褐色,基部3
節具黑色斑紋。胸部腹面及腹瓣黃綠色。腳之腿節黃褐色,脛節以下黃綠色,跗節末端及爪暗褐色。 |
為害狀:
若蟲棲息於土中,以刺吸式口器刺入蔗根組織內吸食汁液,影響甘蔗萌芽及生育,成蟲則以產卵管刺破葉面中肋表皮,產卵於中肋組織內,誘發赤腐病之發生。
防治方法:
一、 |
深耕改善土壤理化性,破壞若蟲棲息環境,並使若蟲被殺死或曝露於地表。 |
二、 |
蔗田引水灌淹繼續
7~14日左右,可殺死80~100 %之若蟲。 |
三、 |
提早採收,或與非禾本科類作物實行輪作,使若蟲無法取得適當食料而餓死。 |
四、 |
摘除被產卵之蔗葉,以減少下一代之繁殖。 |
五、 |
施用黑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etch.)
Sor.)。 |
|
(甘蔗害益蟲及野鼠(八萬農業建設大軍教材)第39頁~第40頁)
|
甘蔗草蟬若蟲
(潘榮松、謝希艾,1990,臺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48頁) |
|
甘蔗草蟬成蟲
(潘榮松、謝希艾,1990,臺灣農家全書植物保護專輯第48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