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粉病 灰黴病
 枝枯病
 炭疽病
 黑斑病
 腫瘤病
 線蟲
 銹病
 露菌病
 | 露菌病   
                      (Downy mildew) 學名:Peronospora    
                      sparsa 病徵:葉片被害後產生紫紅色至深褐色不規則形病斑,葉片同時有捲縮現象,遇高濕度時病斑部之下表皮產生白色棉絮狀物,乃病原菌之胞囊柄及胞囊,嚴重時造成落葉,老葉罹病時產生褐色條斑,但較不易產生胞囊柄。本病除危害嫩葉外,尚可危害莖、花萼及葉柄,並在莖上越冬。本病一般春季或梅雨季開始出現病斑,至高溫時逐漸減少,秋季易可發生。
 發病生態:一般以11月至翌年5月發生較嚴重,至高溫時逐漸減少。最適孢囊發芽之溫度為18℃,溫度低於5℃時孢囊不發芽,但若高於27℃超過24小時,則孢囊不再具有活力;當相對濕度低於85%時,則孢囊不發芽。幾乎所有玫瑰品種包括較原生種均可被感染,僅感病性稍有差異。病原菌可在乾燥之落葉上存活一個月,並以休眠菌絲狀態於罹病之莖內越冬。遇高濕度時孢囊可直接發芽,產生發芽管,再侵入玫瑰葉片造成新的感染。
 防治方法:   
                             
                       
                        
                          | 一、 | 注意田間衛生:罹病葉片上之病原菌是重要感染源,適時修剪,收集罹病組織加以燒毀,可減少感染源並降低病勢進展。若無法燒燬,可集中後以殺草劑澆灌,促其迅速萎凋,亦放置容器內再澆灌尿素,或氯化鉀溶液,待分解後,肥料可再回收利用。 |  
                          | 二、 | 控制水份與田間濕度:降低濕度摯85%以下,則可減少病害發生。 |  
                          | 三、 | 促進通風與通氣:適時加強通風與通氣,可提升溫度,若溫度高於27℃,則露菌病不易發生。 |  
                          | 四、 | 適度修剪植株,剪除交錯枝條,以增進通風,並可增加噴施接觸面而增加藥效。 |  
                          | 五、 | 加強肥培管理,增加植株的抵抗力。 |  
                          | 六、 | 加強檢疫,避免由國外引進病原菌。 |  
                          | 七、 | 栽種抗病品種。 |  
                          | 八、 | 目前尚無推薦之防治藥劑,可參考選用其他作物露菌病之防治藥劑,進行小規模試噴,待確定藥效良好且無藥害後,再行全面噴施。 |  
                          |  | (楊秀珠,1995,農藥世界138期,p.40) |  
                        
                          |  | 
 
 |  |  
                          | 葉片為害狀 (楊秀珠,1995,農藥世界138期47頁)
 |  | 葉片為害狀 (楊秀珠,1995,農藥世界138期47頁)
 |  |